阅读分享: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写道:“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它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是教育别人。它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特约教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七中学 景毛毛)
公元383年,踌躇满志的前秦皇帝苻坚,多了一个新身份——征晋兵马大元帅。他召集了八十余万兵力,摩拳擦掌准备建立一个四海一统的秦帝国。于是,苟延残喘的东晋,这块被苻坚念念不忘的鱼肉,终于被搁上了砧板。
大約是苻坚首次参与如此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再加上皇帝当习惯了,拎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一时间对兵马大元帅的身份有点“出戏”。前秦军八十余万,东晋军八万,兵力如此悬殊,胜与败应当是毫无悬念。于是乎,苻坚带领先锋大军开赴淝水边,安营扎寨完毕。出于速战速决的考虑,他随即派出眼下已是前秦尚书的原东晋降将朱序,现身说法,让他劝说隔河对峙的东晋军来降。
苻坚的考虑不可谓不“周到”——大军压境,东晋想要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而现在我苻坚善解人意,主动给你机会。想想看,连朱序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降了前秦国都能轻松坐上尚书的位子,作为东晋中流砥柱的前线作战总指挥,若是带头降了,不但性命无忧,还有高官厚禄可拿,谁会不要?抱着这样的念头,苻坚这边厢觉得高枕无忧胜券在握了,只等着胜利的号角响彻华夏大地。
只是他忘了,作为主帅,把万千将士的性命随便交付于一个态度暧昧的降将,简直是在玩火。说到降将朱序,他的角色定位就特别明确——投诚后俯首帖耳,唯苻坚之命是从,但他其实是一个有原则、有职业操守的“特工人员”。不然当初在东晋时也不会因为决策失误,还能坚持守城一年之久,直到城破被俘才无奈降了前秦。
朱序本着“身在敌营心在故国”的原则,这一趟劝降出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工技能,办得很是成功。他圆满地将前秦军先锋立足不稳、主力大军没到的信息,传递给了晋军主帅;又成功地说服晋军主帅改变作战计划,由原来的“力图自保”调整为“主动出击”,准备打前秦军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跟着朱序一道返回前秦军大营的,是东晋军将计就计的投降条件:最终决战时,希望前秦军后撤,为两军交战腾个地方,这样他们降得也不算难看。苻坚不顾众人阻拦,大掌一挥:全军后撤!他完全忘记了,这里不是一团和气的前秦朝堂,而是你死我活的战场。
两军对垒的决战时刻,苻坚下达撤退命令,不明情况的前秦军顿时乱了阵脚。敬业爱岗的特工朱序,瞅准时机,配合前线已经渡过河、正在给前秦军迎头痛击的东晋军,趁机在前秦军后方大放烟幕弹,高喊着:“主帅战死啦,前面败了,大家快逃命呀!”这一声喊,让本就莫名其妙的士兵顿时失了斗志。月黑风高,士兵们没了主心骨,更是惊慌失措、草木皆兵。一时间,众人丢盔弃甲,争相逃命而去。最终,东晋依靠区区八万兵力,凭借特工朱序的里应外合,就摆脱了前秦这块要命的砧板,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苻坚,稀里糊涂促成了一出“无间道”的成功上演,将辛苦得来的江山拱手相送。一场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无间道”,葬送了一个如日中天的王朝,也让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事传奇,从此在世间流传。
(王传生摘自《初中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