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转折点,他们开始真正接触习作,这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如何让孩子们不再“闻习作色变”,为习作烦恼,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一年来,我做了以下尝试,引领他们愉快地走进习作的乐园。
一、“前奏”——积累语言,作好铺垫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表达真情实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努力做到这一点。然而,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肚里有货”,有时甚至有一些“奇思妙想”,可提起笔来却仍然左右为难,没有办法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大部分的习作内容依然空洞无物,平淡无奇。如何应对呢?我采取了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积累语言,为习作“铺路”。
1.广泛阅读,丰富语言
努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扩大阅读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在平时,老师应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在阅读的过程中悄然积累语言文字。
2.诵读品析,感悟语言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可以在诵读品析中进行。编入教材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些文章,让孩子们在鉴赏文中好词佳句时,深化认识,融会贯通,将范文中的语句“占为己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背诵摘录,内化语言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摘录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停留于“摘录”表面,就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负担。我采取的摘录方法是:让孩子们对自己所摘录的句子、片断进行评论,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4.实践运用,活化语言
积累语言,其目的在于要让学生能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把握时机,抓住“情感点”,实现读与写的相得益彰,正所谓“情到浓时,不吐不快”。
二、“主旋律”——敞开心扉,诉说真情
鼓励孩子们讲真话,诉真情,那样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起共鸣。
1.讲真话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正是学生个人积累的创造性表述。因此,我们应多让学生走向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体味生活,获取独特的情感体验。如:在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寻访秋天的足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描写有关秋天的习作,定会事半功倍。
2.诉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习作要感人,感情是根本,只要你的文章能展示内心深处的思想波澜,肯定会拨动读者的心弦。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真实的生活,感受真切的情感。
三、“尾声”——互评互改,共同进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孩子们自己改自己的作文,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孩子通常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看作文,而互评互改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教师可以把习作批改权慢慢“转让”给学生,给学生一个阅读思考、修改提高的机会。
1.教方法,学修改
在作文评议课上,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展示出来,之后有针对性地教给孩子们评议的方法、思路及修改的方法,使学生有所“悟”,继而又所“用”,逐步过渡到学生的“评”。在了解方法之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先进行自改,然后互改,孩子们可以互相写评语,提建议。
2.谈经验,获启发
一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总是羡慕别人的好文章,很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写出语言优美,内容具体,构思新颖的文章的,我了解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因此, 我在作文评议课上为他们搭建交流习作经验的平台,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介绍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共享写作小技巧。
3.立奖项,添动力
我坚持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作文竞赛,竞赛以激励为主,在设有一、二、三等奖的同时,还设立了“优秀奖”、“进步奖”、“创意奖”、“最佳构思奖”等,并把获奖的作文张贴在教室内,供每一位学生、老师阅读,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扎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充满信心地参与习作,让他们爱上习作,将习作变成孩子愉快的需要,用他们独特的笔触去描述异彩纷呈的世界,从而在乐思善写中成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