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一定欠罗贯中很多钱——当然这不可能是事实,但是每次把《三国志》等相关史书和《三国演义》放在一起看,我就忍不住产生这种想法。
首先,《三国志》里这样描述周瑜的外表:长壮有姿貌。又这样评定他的为人:性度恢廓。然后老天似乎还嫌不够完美,再来一点:瑜少精意于音乐。
嗯,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就是这人长得很帅,胸襟宽广,还精通音乐。当然这些特点在三国乱世中的社会价值不像在太平盛世里那么高,不过鉴于周都督已经是个让孙家兄弟器重非常,让对手们忌惮十分的军事政治人才,这些附加值自然就是锦上添花。
最后就像那句至理明言“好男人都是别人的”说的那样,命运再配给他一个如花美眷——小乔。关于她《三国志》的评语可以说是很简短:国色。
就是“国色天香”的那个国色……
总之他的好,足以让后世的天才苏东坡学士都神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然而,这么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三国杰出青年到了罗大人笔下就怎样了?基本上中国人都知道,那个被诸葛亮三气气死的周都督是个心胸狭隘容易冲动骄傲自负的人。相比起演义中腹黑又可爱的诸葛先生来说,这个忌贤妒能的周瑜的确是面目可憎令人厌烦。
如此巨大的反差真的使我忍不住想抓着罗贯中问,先生,你真的对都督没有羡慕忌妒恨吗?真的真的没有?
当然,我还是可以从角色塑造的角度去解释罗先生的思路,就像书中诸葛孔明说的那样,三分天下,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皇叔占人和,于是皇叔手下那群人才可以说各个经天纬地,武将所向披靡,文臣智冠古今。为了表现诸葛先生如皓月之明的才智,找一个能够统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都督来当衬托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从史实上来看,这两个人是否碰过面还是个问题……
除了有内容上的巨大出入之外,史实和小说的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于:小说永远是流传的比较广的那个。因为通俗嘛,跌宕起伏精彩绝伦。于是周都督就莫名其妙地当了好几百年心胸狭窄的小人,如果不是文化普及估计还得继续当下去,所以说从事娱乐节目的同志们你们也得有点职业操守,你们引导的可能是最庞大的舆论群体啊!
如果讲“史笔如铁”,那么小说家的笔起码也是个不锈钢的级别了。
当然,虽然有句话叫:谎言重复一百次就变成真理。但是事实上谎言就是谎言,成不了真理。无论罗先生如何妙笔生花写得天衣无缝,又或者到了如今那些编剧们如何打着“尊重史实“的旗号时不时搞个三角恋什么的,最终翻开史书,你能看到的还是那个雅量高致的美周郎。是说年少英雄,在曾经的历史中,竟能有这样一个人,比你所能想象的更加完美。
要不怎么说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颜如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