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初探“神秘的城堡”
王主任告诉我们,高旗屯公社处在铜仁市黄旗乡。
我们马上起程,恨不能一下子飞到高旗屯。
“他真有意思,竟然叫我们去采访别处,人家请记者还请不来。”
牛强边开车边说。
“问题是我们不是人家请来的,我们是不速之客。他知道,我们要写,只会写对他们不利的文章,不如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去写别处。”
“他会不会是在编故事支我们走?”
“他不敢。他知道,如果我们查无此事,我们还会写他们的。”
“你打开网查查,看有没有看高旗屯公社的词条。”
*********
一语提醒梦中人,我打开网页,搜索“高旗屯公社”,弹出的页面显示“没有高屯基公社词条。”
我只好在网上打开铜仁市的地图,找到黄旗乡,它位于铜仁市的东南边。根据比例计算,从铜仁去有一百里左右。现在已是下午四点,而我们还在万山境内,看来只有到铜仁去投宿了。
*********
不到一小时我们就到了铜仁,在车站附过找了个宾馆住下。牛强问服务员,知不知道有个高旗屯公社,她们都说不知道。看来如果真有个高旗屯公社,那真是讳莫如深。
*********
吃了饭,已是六点钟,黄昏未为晚,华灯已亮,不是照路人,而是装点市景。我们上街溜达。这城市给我印像还不错,高楼林立,地面干净,一河将城分东西,深秋碧波未觉寒,两岸杂树成荫,柳丝垂波,好像要和一排排的钓客比谁钓鱼多。车站旁有一桥,桥上逸民齐集。有依栏垂钓的,有携侣徐行的,有弹丝吹管的,有罢地摊的,有或蹲或坐算命的。我在一个书摊前蹲下,看有没有什么书可看。
看到一本《梵净山风韵》的诗集,是铜仁地区诗词学习编辑的,这里面或许有浓缩铜仁的一些信息。果然,一首名为《赴高旗屯沿路有感》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
房屋空,地荒芜,青壮男女打工去,现在留守有老少,以后农村有谁住。
作者叫田忠桥。
田忠桥是什么人,是上面派去的干部?是科技人员?是高旗屯人?又不像,是高旗屯人就不说“赴”高旗屯了。那么他与高旗屯恢复公社有关吗?
牛强说:“明天到诗词学会去,一问就知道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
次日清晨八点,我们找到了诗词学会,办公室门却是关着的。隔壁是老年活动中心,有的老人在里面下棋,我问诗词学会几点才上班。他们说,今天不上班。我一想,原来今天是星期六。
看来我们只有直赴高旗屯了。
*********
铜仁市的地图只给我们指出了黄旗乡的方向,到了黄旗乡我们一路问着走。这路果然远。虽然不到一百里,如果是路面好一点,也许一个小时就到了,但这路窄,弯道又多,又崎岖不平,又要经常停下来问路人,所以一小时的路程我们开了三个多小时。
从铜仁到高旗屯坡脚下都是毛马路,爬高旗屯的坡时,路面才是混泥路。看来高旗屯果然与众不同。
坡顶,就是高旗屯的山门,一座高大的牌楼上赫然横着“高旗屯人民公社”的大红牌子。
搞笑的是,下面的小牌子上写着:“革命尝未成功,谢绝参观采访。”
门两边站着两个红卫兵,戴着袖章,手握红缨枪。
不会吧,我们大老远跑来,不让我们采访?
我不甘心,上前说:“小朋友,我找你们领导有事,请你开一下门,让我们进去。”
其中一个大一点的问:“有没有介绍信?”
这年头流行名片了,谁还带介绍信。我递过我的名片。
小家伙标瞟了一眼,接也不接,说:“这不是介绍信。”
“这是我的名片。现在都流行名片,不需要介绍信了。”
“我们这里就是要介绍信。”
“那你拿我的名片给你们领导看看行不行。”
“不行。”小家伙好拽。
我无奈地看了一眼牛强,看他有什么办法。
牛强上前说:“小朋友,你们办公室电话号码是多少,我亲自对你们领导说。”
“不告诉你。”
*********
我们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突然一辆货车从里面驶到了门口,看样子要出去,两个红卫兵将门打开了。
趁着门打开的机会,牛强带着我往里硬闯。作为记者,死缠烂打是常事。
右边那个稍大一点的红卫兵大怒,旋风般的掉转枪头,用柄尾朝牛强杵来。牛强伸手去抓枪杆,哪料枪杆又快又劲,已狠狠地杵到牛强身上,牛强顿时倒在地上。
货车上的驾驶员从窗口探出头来,笑道:“不要小瞧了我们的红卫兵,他们办起事来,比我们大人还认真呢。”
我叫道:“你能不能下车来帮我一下,没看到他倒在地上动不得了吗?”
驾驶员也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边笑边开车:“让他躺一会儿吧,过一会就没事了。”说罢开车走了。
我蹲下问牛强感觉怎么样,他说:“全身发痛发麻,像被电打一样。”
我惊道:“难道那小家伙手中握的是电棍?”
“肯定是,表面上看是红缨枪,其实另一头是电棍。”
大概过了十分钟,牛强才从地上爬起来。
我责备红卫兵说:“小英雄,我们不是坏人,我们是记者,来采访你们公社,来帮你们做宣传的。”
“我们谢绝采访,谢绝宣传。”两人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帮你们宣传一下,你们生产的东西就更好卖了呀,你们就富得更快了。”
两个红卫兵再也不说话,像雕像一样站着。
没有办法,我们只有住回走。两个红卫兵趁我们走出铁门时,急忙关门。
牛强捂着胸口揉了半个小时,才能开车。
王主任告诉我们,高旗屯公社处在铜仁市黄旗乡。
我们马上起程,恨不能一下子飞到高旗屯。
“他真有意思,竟然叫我们去采访别处,人家请记者还请不来。”
牛强边开车边说。
“问题是我们不是人家请来的,我们是不速之客。他知道,我们要写,只会写对他们不利的文章,不如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去写别处。”
“他会不会是在编故事支我们走?”
“他不敢。他知道,如果我们查无此事,我们还会写他们的。”
“你打开网查查,看有没有看高旗屯公社的词条。”
*********
一语提醒梦中人,我打开网页,搜索“高旗屯公社”,弹出的页面显示“没有高屯基公社词条。”
我只好在网上打开铜仁市的地图,找到黄旗乡,它位于铜仁市的东南边。根据比例计算,从铜仁去有一百里左右。现在已是下午四点,而我们还在万山境内,看来只有到铜仁去投宿了。
*********
不到一小时我们就到了铜仁,在车站附过找了个宾馆住下。牛强问服务员,知不知道有个高旗屯公社,她们都说不知道。看来如果真有个高旗屯公社,那真是讳莫如深。
*********
吃了饭,已是六点钟,黄昏未为晚,华灯已亮,不是照路人,而是装点市景。我们上街溜达。这城市给我印像还不错,高楼林立,地面干净,一河将城分东西,深秋碧波未觉寒,两岸杂树成荫,柳丝垂波,好像要和一排排的钓客比谁钓鱼多。车站旁有一桥,桥上逸民齐集。有依栏垂钓的,有携侣徐行的,有弹丝吹管的,有罢地摊的,有或蹲或坐算命的。我在一个书摊前蹲下,看有没有什么书可看。
看到一本《梵净山风韵》的诗集,是铜仁地区诗词学习编辑的,这里面或许有浓缩铜仁的一些信息。果然,一首名为《赴高旗屯沿路有感》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
房屋空,地荒芜,青壮男女打工去,现在留守有老少,以后农村有谁住。
作者叫田忠桥。
田忠桥是什么人,是上面派去的干部?是科技人员?是高旗屯人?又不像,是高旗屯人就不说“赴”高旗屯了。那么他与高旗屯恢复公社有关吗?
牛强说:“明天到诗词学会去,一问就知道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
*********
次日清晨八点,我们找到了诗词学会,办公室门却是关着的。隔壁是老年活动中心,有的老人在里面下棋,我问诗词学会几点才上班。他们说,今天不上班。我一想,原来今天是星期六。
看来我们只有直赴高旗屯了。
*********
铜仁市的地图只给我们指出了黄旗乡的方向,到了黄旗乡我们一路问着走。这路果然远。虽然不到一百里,如果是路面好一点,也许一个小时就到了,但这路窄,弯道又多,又崎岖不平,又要经常停下来问路人,所以一小时的路程我们开了三个多小时。
从铜仁到高旗屯坡脚下都是毛马路,爬高旗屯的坡时,路面才是混泥路。看来高旗屯果然与众不同。
坡顶,就是高旗屯的山门,一座高大的牌楼上赫然横着“高旗屯人民公社”的大红牌子。
搞笑的是,下面的小牌子上写着:“革命尝未成功,谢绝参观采访。”
门两边站着两个红卫兵,戴着袖章,手握红缨枪。
不会吧,我们大老远跑来,不让我们采访?
我不甘心,上前说:“小朋友,我找你们领导有事,请你开一下门,让我们进去。”
其中一个大一点的问:“有没有介绍信?”
这年头流行名片了,谁还带介绍信。我递过我的名片。
小家伙标瞟了一眼,接也不接,说:“这不是介绍信。”
“这是我的名片。现在都流行名片,不需要介绍信了。”
“我们这里就是要介绍信。”
“那你拿我的名片给你们领导看看行不行。”
“不行。”小家伙好拽。
我无奈地看了一眼牛强,看他有什么办法。
牛强上前说:“小朋友,你们办公室电话号码是多少,我亲自对你们领导说。”
“不告诉你。”
*********
我们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突然一辆货车从里面驶到了门口,看样子要出去,两个红卫兵将门打开了。
趁着门打开的机会,牛强带着我往里硬闯。作为记者,死缠烂打是常事。
右边那个稍大一点的红卫兵大怒,旋风般的掉转枪头,用柄尾朝牛强杵来。牛强伸手去抓枪杆,哪料枪杆又快又劲,已狠狠地杵到牛强身上,牛强顿时倒在地上。
货车上的驾驶员从窗口探出头来,笑道:“不要小瞧了我们的红卫兵,他们办起事来,比我们大人还认真呢。”
我叫道:“你能不能下车来帮我一下,没看到他倒在地上动不得了吗?”
驾驶员也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边笑边开车:“让他躺一会儿吧,过一会就没事了。”说罢开车走了。
我蹲下问牛强感觉怎么样,他说:“全身发痛发麻,像被电打一样。”
我惊道:“难道那小家伙手中握的是电棍?”
“肯定是,表面上看是红缨枪,其实另一头是电棍。”
大概过了十分钟,牛强才从地上爬起来。
我责备红卫兵说:“小英雄,我们不是坏人,我们是记者,来采访你们公社,来帮你们做宣传的。”
“我们谢绝采访,谢绝宣传。”两人异口同声地说。
“我们帮你们宣传一下,你们生产的东西就更好卖了呀,你们就富得更快了。”
两个红卫兵再也不说话,像雕像一样站着。
没有办法,我们只有住回走。两个红卫兵趁我们走出铁门时,急忙关门。
牛强捂着胸口揉了半个小时,才能开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