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客栈 · 列表页

社团首页 社团公告 红尘客栈 万象人间 瑶台诗笺 十色凡尘
湛蓝文学社

红尘客栈

  •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11-0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在整个20世纪,甚至在20世纪以前,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这大大地推动了我们教育、文化、科研,甚至政治、经济等方面…

  • 宋“词”背后的宋朝社会及历史变迁(下)
    11-09

    吴钩时估时估,依时估价之意,是古代的一种定价机制。唐代已有时估制度,指每旬由政府任命的市令对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作出评估,根据商品质量的优劣定下上、中、下三等时价。简单来说,是政府定价机制。宋代的时估…

  • 漫谈话剧《北京人》
    11-09

    刘章春曹禺为何认为这是一出喜剧?曹禺写戏,特别讲究作品的独特性,所谓一戏一格,绝无雷同,这从根本上反映出了作家丰厚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对人生百态的所思所想所痛所感。任何一个事件的起源和发生,每一个带有性…

  • 千年读懂《平复帖》
    11-09

    张星云奇古书法张伯驹第一次见到陆机《平复帖》是在1935年北平举办的湖北赈灾书画义展上。多年后,他在《春游琐谈》中回忆当时的情景:“晋代真迹保存至今,为惊叹者久之。”感慨之余,他发现自己甚至看不懂帖上…

  • 台湾那些年:过去的政治教育
    11-09

    汉语普及与“党化教育”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一句话:“人类最艰难的工程,唯政治与教育二事。”这句话放在1945年后,几十年来台湾的教育上,就得到了印证。在过去台湾,政治与教育常常密不可分,互为表里,统治阶…

  • 毛泽东组织的一次特殊读书活动
    11-09

    陈思田雪鹰毛泽东这一次集中读书的时间是从1959年12月10日起到1960年2月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主要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即社会主义部分。此后,毛泽东再没有组织过这样的读书活…

  • 父亲周汝昌与启功先生的交谊
    11-09

    周伦玲父亲周汝昌和启功先生有多年的交谊,他们之间有许多趣事,也有不少雅事。我见过启先生写给父亲的信,开头的称呼大抵是“玉言我兄师表”“敏庵我哥先生”“敏庵老长兄”等,而父亲寄给启先生的信,我仅见过一纸…

  • 沈寂与张爱玲的交往
    11-09

    韦泱曾经我在给年逾九旬高龄的沈老先生撰写年表时,断断续续听他谈及张爱玲,前后有八年之久,像打捞历史的碎片,渐渐拼接出一段他与张爱玲不算太短的文缘轶事。2015年适逢张爱玲(1920—1995)仙逝二十…

  • 记父亲用彤先生
    11-09

    一九五六年,乘着“向科学进军”的春风,我从已经工作了五年余的北京市委党校调回北京大学,作为我父亲的学术助理,协助他整理他的学术著作。我从此回到了燕南园的家,这也是我与父亲亲密接触的最后几年。从小父亲很…

  • 聂绀弩逸事
    11-09

    一、聂绀弩对公安部外调人员谈胡风1980年的某一天,胡风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公安部胡风专案组的两位同志来人民文学出版社找聂绀弩先生外调胡风。出版社当时的政治处主任李智敏找古代文学编辑室负责人杜维沫,让…

  • 毛泽东点评李先念
    11-09

    常家树前国家主席、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是当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他出身贫苦,少年辍学。投身革命后,他发愤学习,勇于实践,无论战争年代横枪跃马,还是和平时期为国操劳,无不殚精竭虑…

  • 我的伯伯和七妈
    11-09

    1949年6月下旬的一天,刚刚小学毕业的我,在火车的汽笛声中告别了天津,告别了妈妈与弟妹,随爸爸前往北平。我的父亲周恩寿,字同宇。他有两个哥哥,即我的大伯父周恩来,二伯父周恩溥。这天,在大伯父的卫士长…

  • 曹操、孙权、刘备,谁才是爱哭鬼?
    11-09

    板桥霜一部《三国演义》,白纸黑字记录着刘备一共哭过好几十次,让不少人都接受了一个观点,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书中经常写道,刘备一遇到麻烦事,一把泪,一顿哭。关羽、张飞一心疼哥哥,就站出来一顿冲杀,当然…

  • 从孙中山到袁世凯:民初乱局的一个解释
    11-09

    马勇武昌起义爆发后,尽管在武昌、南京以及部分省份发生过一些军事冲突,但从全局来说,战争并不是此后几个月的主题。当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国家未来体制的选择上,一部分立宪党人和新军将领,他们力主利用这次政治危…

  • “延安五老”考
    11-09

    孙元吴尹浩“延安五老”是中共党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群体概念,指的是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徐特立五位年高德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们对此并无异议。但是,这个概念是何时形成、由谁提出的?各类文…

  • 1970年华北会议风波幕后
    11-09

    李雪峰李海文[原编者按:最近本刊刊登由李雪峰1994年5月口述、李海文采写的关于1970年8月在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及年底的华北会议的相关回忆,口述者呈现的个人经历,作为一家之言,供读者参考。]中央批…

  • 1972:跨过最辽阔海洋的握手(下)
    11-09

    (四)被拒绝的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由周恩来出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宴会。作为一国总理,周恩来对此次尼克松访华的重视不言而喻。唐龙彬说,尼克松夫妇房间的布置总理都要亲自过问。而在欢迎晚宴上,…

  • 良好的生活习惯
    11-09

    张崇琛孔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他的日常起居上。孔子在社交场合虽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但在家闲居时却是很随意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寝不尸,居不客”(《论语…

  • “九不食”
    11-09

    张崇琛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入手。具体地说,有“九不食”。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的“九不食”是: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 饮食“三原则”
    11-09

    张崇琛除“九不食”外,孔子在饮食上还有三项原则,也皆见于《论语·乡党》:一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谓“精”,是指对食物加工得精;所谓“细”,是指对鱼和肉切得细。这样做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去曾…

  • 上一页 112 113 114 115 1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