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客栈 · 列表页

社团首页 社团公告 红尘客栈 万象人间 瑶台诗笺 十色凡尘
湛蓝文学社

红尘客栈

  • 物欲《红楼梦》:贾府一年“吃”多少
    11-09

    民谚云:“当家人,恶水缸。”“当家三年狗也嫌!”意思不外是说,大家族中的“当家人”是最不讨好的,族中人多嘴杂、各怀心思。有一点私利受侵、不合己意的地方,人们往往把怒火发泄到当家人身上。当家人就如同一口…

  • 舌尖上的三国
    11-09

    李庆西其实,舌尖上的三国叙事没有多少可说。《三国演义》不像《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吃吃喝喝的事情吝于笔墨,找不出一份像样的食单。《三国志》更是不提这一茬。史书记载的皆属军国大事,口腹之欲不是史…

  • 丁玲的上海情缘
    11-09

    朱少伟子彬也刚从大马路回来,在先施公司买了一件葱绿色的女旗袍料,是预备他爱人做夹袍的。又为自己买了几本稿纸和笔头,是预备要在这年春季做一点惊人的成绩,他是永远不断的有着颇大的野心,要给点证明给那些可怜…

  • 文人淘书之乐
    11-09

    姜宝君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是全世界爱书人共同的节日。盡管如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书籍,但对于很多爱书人来说,到旧书店淘旧书一直是念念不忘的“心头之好”。在逼仄甚至简陋的环境中,在一堆…

  • 《龙须沟》的出版与改编
    11-09

    首作帝在老舍的文学生涯中,如果要找一部他最不擅长的作品,那么一定是话剧《龙须沟》。“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不错,在执笔以前,我阅读了一些参考资料,并且亲临其境去观察;…

  • 也无风雨也无晴:《读书无禁区》及以后
    11-09

    《读书无禁区》及以后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记得《读书》杂志,不必去记得沈昌文之流,但不能忘记李洪林。原因很简单,李洪林在《读书》创刊号上发表过一篇有名的文章:《读书无禁区》,由是使中国…

  • 汉武三题
    11-09

    曹瑞涛欲用杨仆先罪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骆馀善面对汉帝国不断升级的军事威胁,决定来个先下手为强,封手下大将驺力为“吞汉将军”,命他主动出击。“吞汉将军”果然厉害,一出马就连克白沙、武林、…

  • 沉重的陷落:虎门的辉煌与唏嘘
    11-09

    王残阳去年国庆节,位于广深高速上的虎门大桥的车流量达到了17.1万车次,突破了近年来的历史最高值,似乎印证了网友们“英雄难过虎门关”的笑谈。其实,就历史上而言,虎门大桥横跨的虎门炮台遗址,正是明清时代…

  • 飞夺泸定桥:红军如何走通石达开没能通过的路?
    11-09

    罗山1863年5月,年轻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来到大渡河畔。此时距离他率兵出走天京已有7年之久。这些年里,石达开尽起手下大军,跋险阻,渡江湖,南征北战,如履平地。自去年正月,石达开率领手下大军,突入川境…

  • “上山下乡”岁月无悔?
    11-09

    邢小群上世纪60年代初,还乡知青和城市初高中毕业生下乡插队已经有了先例。60年代末大规模的上山下乡知青分两大类,一是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有固定工资,比在农村挣工分收入高而且稳定,但是劳动强度特别大;二是…

  • 旧事杂录
    11-09

    述弢人生苦短。儿时嬉戏情景犹历历在目,却不知不觉已年逾古稀。回望陈年旧事,不免感慨系之。兹录其一二,聊以备忘。地处川西坝子边缘的故乡小城,文化生活较为贫乏,仅东街有一家戏院(俗称“戏园子”)专演川戏。…

  • 出仕之前的左宗棠
    11-09

    王开林左宗棠直到49岁才真正踏入仕途,那么,49岁之前的左宗棠都做了些什么?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光焰万丈的人物,政敌李鸿章称之为“破天荒相公”,晚辈梁启超誉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评价之高可谓登峰造…

  • 顾维钧:人生这场盛宴
    11-09

    杨萍此君的回忆录,13卷本,600万字,写了十七年。他曾先后担任过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国民政府驻法、英、美国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他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1919年,他作为中国代…

  • 我的父亲许世友:他的精明,别人不容易看透
    11-09

    宋春丹“如果你觉得活不到毕业那一天,那你就要准备死,争取活!”就读哈尔滨空军第一飞行学院时,有一段时间是华山最困难的时期。她甚至担心,自己活不到毕业那天。华山,许世友将军的三女儿。她给父亲写信,含蓄地…

  • 鲁迅与蒋介石:既相互攻击又各留底线
    11-09

    孙玉祥1934年,毛泽东曾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冯雪峰当时告诉毛泽东,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

  • 毛泽东、周恩来:“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11-09

    单劲松“快去办”1972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正在逐字逐句地审阅着一份报告。从拿起报告的那一刻起,他的眉头就一直紧锁着,脸上呈现出一种极少见的、异样严肃的表情。看完报告,心情极为沉重的他陷入沉思之中。很…

  • 吕碧城:“不婚族”最好的样子
    11-09

    闫红吕碧城一生未婚,但她看得淡,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这意思很清楚,她追求的是文…

  • 一个人的文笔,可以好成什么样呢?
    11-09

    张佳玮按说张佩纶着实有才华,弹劾李鸿章、败战吹成胜仗,都了不得,但终究文章翰林与现代战争,那是两回事啊。26岁的张佩纶同治九年中举,一年后中进士,下笔千言,慷慨好论天下事。他是张之洞那波清流党的主将,…

  • 曹操为何没能收买关羽
    11-09

    彭春岭关羽兵败之后,经好友张辽劝说,答应归顺曹操。曹操是个爱才如命的人,对于关羽这样一等一的将才归顺,自然十分高兴,百般笼络,千般宠爱,万分器重,一日小宴,三日大宴,上马赐金,下马赏银,又是封侯(汉寿…

  • “喘口气儿”与“伸伸脚”
    11-09

    唐宝民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一所大学做旁听生,认识了食品学院的一位老教授。有一段时间,那座城市闹流行性感冒。有一天,老教授跟我说:“学院请了一位对流行性感冒颇有研究的专家,请他来讲讲课,在学院…

  • 上一页 111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