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写作一点也不难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原创版 热度: 13920
刘墉

  昨天当我建议你练习“即席演讲”的时候,你皱着眉头说:“我不是不会讲话,只是比较慢,要先想半天,才能说得好。”所以今天给你上中文课时,我指着窗前的芭蕉树,叫你以“芭蕉”为题,做个“短讲”,而且为了训练你的反应,我一分钟都不让你准备,立即要你开口。

  你说了,虽然没有结结巴巴,但才说几句,就停住,说“想不出什么好说的”,使我觉得有必要教教你说话和作文的“思想方法与重点”。

  那方法不是由我发明,而是我在做电视记者时学到的,也就是掌握“人地事时物”的重点。

  好比今天《芭蕉》这个题目:

  “人”是你和爸爸。

  “地”是窗前。

  “事”是种芭蕉。

  “时”是种的时间和不同的季节。

  “物”是芭蕉。

  于是,你可以说:

  今年春天,爸爸在窗前种了一棵芭蕉,没几个月,就长得高过了窗子。大大的芭蕉叶,逆光看去,绿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时候,雨水打在叶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节奏真美得像音乐。但是秋天,才冷几天,芭蕉的叶子就一一变黄,先是黄得艳,好像枫叶一般,接着则成了焦黑的颜色。爸爸说“一叶生,一叶焦”,因为那枯了的叶子像烧焦的,所以稱为“蕉”……

  我说芭蕉枯了怎么办呢,眼看这芭蕉就要死了。爸爸则指着树根说:“别操心!你瞧,这下面不是已经有小苗长出来了吗?老的还没走,小的已经生了,这芭蕉就像人哪……”

  回头看看这篇东西,不是把“人地事时物”全放进去了吗?再加上色彩和声音,画面就一下子生动起来。

  好!现在让我们再以“大雁”为对象,把“人地事时物”和“声音”放进去,作个短文——

  “人”是我。

  “地”是湖上。

  “事”是大雁来了。

  “时”是季节的变化。

  “物”是大雁。

  你几乎只要按照顺序,就能组合出一句话——

  我看到湖上飞来许多大雁,就知道冬天要来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想象和色彩,则能变得更丰富——

  夜里听见窗外传来嘎嘎嘎嘎的叫声。早上推开窗,发现原先空空荡荡的湖面,一下子多了许多大雁。

  这里的湖,是它们过境的地方,只会待上两三个礼拜,它们就要再一次远行。所以,每年我只要看湖上大雁的来来去去,就能知道春天来了、秋天到了。

  我最爱看黄昏时雁群在天空练习飞翔,它们一边飞一边叫,好像彼此呼应着:“要跟上哟!别飞丢了哟!”于是我猜,很可能是雁爸爸雁妈妈在叮嘱孩子,孩子又回答爸爸妈妈:“放心!我会小心的。”

  不是简简单单,无论你用写的、用说的,都能引人入胜吗?

  为什么?因为首先你没有忽略“人地事时物”,又用大雁的叫声、振翅、滑翔、波光和晚霞,使画面变得生动。

  所以写文章不难,人家叫你即席致辞也不难,只要你依照那个路线思考下去,就能一气呵成。

  “人地事时物”,这是记者写新闻稿时必须列入的内容。

  一个作家很可能写出很感人的追悼文字,却因为没提逝者的年岁而显得美中不足。

  一个展览的新闻稿,很可能因为漏写展出的时间而造成观众的困扰。

  记住——

  无论说话、写作、采访,先想“人地事时物”,再加上动态、声音和色彩,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装潢设计,就一切妥帖了。

  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还觉得“即席演讲”和写作有那么困难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