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上比与下比

时间:2023/11/9 作者: 意林原创版 热度: 12179
黄永武

  古人早说过:当你骑的是一头笨驴,羡慕别人骑的是八尺的肥马,别人步轻蹄快,很快就超越到你的前面。这时你只要回头看看,还有赤着脚趾、挑着重担,远远跟在后头的樵夫,你就气愤全消。

  但是有人偏不这样看,姚合有一首诗道:

  晓上上方高处立,路人羡我此时身。

  白云向我头上过,我更羡他云路人!

  原来自己在上方立着,正受到脚下路人的羡慕,哪知一阵白云从高处飘过,想青霄的云路上更有飞黄腾达的人,使自己原先的得意,霎时化为乌有,心里全不是味道,姚合这样的人,真是何苦呢?

  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指姚合这一类喜欢“往上比”的人。古来的圣哲教人“见贤思齐”,何尝不主张“往上比”,不过往上比的是“精神、品德、学问”的层面,这方面的浅深高下,自己不该不明白,精神的天空是无穷的,鸡群中的鹤,虽然卓然独立,但是飞得高的还有鹄,鹄之上还有大鹏,其上更有千仞的翔鳳。精神的层面,只有智者会自觉太少,愚者才自觉太多,觉得太少的所以智慧日增,觉得太多的所以愚蠹日甚。

  至于“物质、欲望、境遇”的层面,最好“往下比”,骑驴者的内心有余裕,就是智慧。不然八珍九鼎,仍不满足于甘饴适口;满身锦绣,仍不满足于光彩耀眼;欲海溺人,将永远惶惶然感到欠缺不够的。所以这层面,自觉够的智者,能安分知足,是真正的富有;常觉不足的愚者,日夜营营扰扰,是永远的贫穷。

  德业方面不满足,才有进步;物欲方面能满足,才有幸福。清代的刘因之,在《谰言琐记》中提出“学业上比,境遇下比”的想法,是处世的金针,他说:

  处学问取上等人自厉,则终身无有余之日。

  处境遇取下等人自况,则随地无不足之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