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寻找苦闷青春的出口
《意林》:曾经看到您别的采访,里面谈到您的高中生活,与我们现在学生的高中生活非常相似:“僵化的体制压力”“离乡背井的苦闷与孤独”等,您说这是一个“寻找寄托”的过程,您在这个过程中的心境是怎么样的?
简媜:要现在的我回顾上古史——中学时期,实在像叫老者去攀岩一样残忍(笑)。回想当年的心情,应该是有点甜也有点痛。
甜,是因为年少时对未来一无所知,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而痛,其实不是真的痛,是弯下腰拔自己的根,那种土壤渐松即将离地的不舍。终于,还是决定奔向小村外的世界。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让将来壮年的我感谢少年的我为人生所做的抉择。因着这样的意念,自我锻炼的课程便积极展开。最重要的训练就是学会独立自主,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负起全部责任。
《意林》:对现的您在来说,高中生活已经很遥远了,那您能不能想起一件您高中时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
简媜:高二那年,我为苦闷的青春寻到出口,去文具店买稿纸,一字一句写下无法言说的心情。自此以后像中了蛊,每天期盼快快处理完功课,好放纵思绪,向稿纸倾吐。我这一生最美好的事物是在稿纸上发生的,那是一种找到自己的感觉,从此不再彷徨、迷惘。我期盼年轻的孩子在寻觅之后也能享有这滋味。
飘零也是一桩盛事,也是一种自由之美
《意林》:您在新书《谁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里有一篇“写给晚年的自己” ,这一篇包括整本书都传达一种观点:“如何优雅地老去”,“老”会带一种焦虑与恐慌,您会有这种心境吗?您会如何对待这种心境?
简媜:我已走到生命的午后时光,不多久要迎接西天彩霞了。我很早就跟死亡打过交道,十三岁那年父亲猝逝,使我有机会在最敏感多愁的年纪思索死亡这个课题。这课题随着我成长,因而,也拌入了青春的苦闷、浪流的孤独,终于因在文坛一角插下自己的旗帜而衍生出意想不到的能量。除了遭逢不幸而早夭的生命,对能进入老年期的人而言,死亡,不独是死亡,其实它要鼓动的是对生的总整理,它为生服务,不是生成为它的败将。它是生的一部分。当我这样看待死亡,也就不需焦虑、恐慌了。道理很简单,当死亡还没来时,你焦虑恐慌以至于失去生的欢愉,那么生又有何用呢?
《意林》:您觉得高中生适合读这本书吗?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想过把这本书作为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们吗?
简媜:我本来很担心高中生看了这本书会减损斗志,快速苍老。后来发觉,我太小看他们了。有一次演讲后,有个高中生站起来说,他看了这本书很感动,知道怎么跟老人家相处,听了演讲更感动,决定回家后要抱一下奶奶。大家哄堂大笑。我顺势请坐在他后面的朋友替我抱一抱他,因为他是个乖孙子。当然,坐在他后面的那个女生没有行动。
年轻孩子或许还读不出硝烟之后那痛了眼的涩、割着喉的酸,但若能起一点提醒,对长者彬彬有礼,过马路时、搭车时,让一让他们,打从心底知道他们是为这社会拼掉了青春年华的人而起了敬意,那就是让我无上欢喜的回报了。
长寿是一种惩罚
《意林》: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是追求长寿的,您为什么说“长寿是一种惩罚”,是什么样的事件触发了您这样的感受?
简媜:如果只是瘫在床上一息尚存,吃喝拉撒都需家人或看护照顾,这样活着的趣味在哪里?我很幸运,周遭有长者提供了见习的机会,让我能针对中国传统生死观念做一些反思。不健康的长寿是一种惩罚,即使是健康的长寿,也不是如古典戏文所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般迷人;因为,你健康,不代表老伴、子女、孙辈也健康,眼睁睁送走老伴,再送走子女,再送孙子……这样的滋味美吗?
所以,如果掌管寿辰的神对我说,能让我活到100岁,只不过要一波波送走丈夫、儿子、孙辈,我必定跳起来给他一巴掌!苏东坡有句话“他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就是这个境界。
《意林》:中国人其实很忌讳谈“死”这件事,您是怎么想到写这么沉重的话题呢?有没有担心这样的主题不被国人接受?
简媜:这主题非常沉重,正因为如此,更需要非常之勇气与智慧。我一点都不担心这主题会因触霉头而不受欢迎,恰好相反,在台湾书出后,竟引起极大关注。我相信,高龄化与社会风气趋向成熟理智,使现代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桎梏,以正向积极的态度思考生老病死课题,建构自己的生死学内涵。在台湾,讨论生死学的风气开了,老人家渐渐不避讳谈论后事,我也能够像讨论要不要购买小家电一样,跟我九十几岁的婆婆与七十多岁的妈妈讨论医疗急救及告别式做法。这是一种进步。
《意林》:您在一次专访中提到,您只想活到平均寿命(台湾女性83岁),刚刚好就很好,您能畅想一下那时候的状态吗?
简媜:一个人老了,病了,需靠家人与社会照养,我一向不喜欢动用太多社会资源,若有一天江郎才尽,身体零件衰败,即使还不到平均余命,登上返仙列车也没什么不可以。我不时回顾自己这一生,觉得是被眷顾的,被珍惜的,所追求的梦想得到实现,努力种植的都获得成果。是以,我也愿意在能力所及的范围,眷顾别人,珍惜别人。对我而言,这比自己能活多长更有意义。回到现实世界,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高龄化问题,政府必须有让人民能颐养天年的完善政策,毕竟,一个人老了,不只是一个家的事,也是一个社会的事。
当你数青春痘时,别忘了数一数爸妈脸上的皱纹
《意林》:母亲节马上就要到了,中国人可能更讲求“水往下流”,更多的是长辈对下一代或者下下代无私的爱,可能很少有人去关心或者留意自己父母的感受或者注意到他们老去的痕迹,您这本书倒是很适合作为礼物让孩子们送给父母。不知道您有没有什么寄语给我们的读者?
简媜:数着你脸上的青春痘时,别忘了,也数一数爸妈又多了几条皱纹、几茎白发。他们把一切给了你,别忘了,把你的一切分一点给他们。
《意林》:我们的读者多是初高中学生,他们大多数喜欢写作,在写作方法上,能否对他们指导一二?
简媜:认真生活,除了掌握自己的情愫,也能感受他人的感受;而多读、多写,永远是写作的两只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