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偏有一个年轻人别出心裁,把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从人们的头脑里拉出来——放大,强化,定格——然后,再卖给顾客,而且生意火暴。
这个年轻人叫韩桐。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旅行社打拼,不久开始创办自己的旅游公司,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但是,总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就。于是,不甘平庸的他决心转行。2009年2月,在北京灵境胡同,韩桐租下一间60平方米的老房子。 那时,店面装修很费钱,一桶墙面漆就得好几百元。预算紧张,韩桐只得因陋就简,打电话给一帮同学,向他们索要很特别的东西——上小学或者初中时获得的奖状。一帮同学“领命”后,有直接从墙上往下抠的,有从镜框中拆卸的,有在家翻箱倒柜的,总算凑齐了一沓堪称“见证沧桑”的老旧奖状。韩桐又请大家帮忙,将奖状全部贴在了小店墙上,以取代价格不菲的墙面漆。
简单装修后,韩桐给小店取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8号苑。他想,自己小时候最馋的莫过于鲇鱼火锅、麻辣烫、冰激凌、甜不辣这些美食,于是,他决定卖火锅。为了增加吸引力,他别出心裁地给火锅、冰激凌等取了一些有趣的别名: “奔波儿灞”“灭火器”,印在菜单上。没想到,经过这一弄,效果还真不错。8号苑一开张,就吸引了一帮年輕人前来就餐。8号苑开张后,头一个月就有了赢利。
不过,韩桐并没有沉溺于胜利的喜悦。他敏锐地发现,来此的顾客多半是80后,而且,他们在意的不是吃得有多好,而是8号苑不同于别处的氛围。发现这一点后,韩桐灵机一动,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油然而生:干脆打造一个纯粹的80后主题餐厅吧!
经过筹备,2010年5月,韩桐将8号苑进行重新装修,将原有的8号苑作为“大众食堂”,新设“8号学苑”。于是,一个充满无限怀旧情结和奇特经营模式的主题餐厅诞生了:这里的布置不像餐厅,完全像教室课堂的风格,白墙绿漆;教室前面是讲台(其实是收银台);一面大黑板上写着课程安排,黑板上方贴了面小国旗;教室后面黑板报上写着“开学啦”;餐桌是课桌的模样,只不过中间挖空了放着电磁炉,每张课桌上分别有一个课程牌,写着“历史”“化学”“数学”“语文”等科目;餐具是搪瓷缸、搪瓷盘等。所有就餐者,进入餐厅前,都要接受身份证查验,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之间生人,方可入内,被称为“上学”,否则拒绝入内,被称为“退学”。就餐规定一个半小时。店长就是班主任,作为8号学苑的班主任,韩桐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顾客),开展球赛、棋牌赛和夏季漂流等课外活动,并把活动照片贴在8号学苑的墙上,供大家回味。
8号学苑开张以来,其受热捧的程度令人咂舌,“满员”是每天的常态,每月营业额达到50多万元,刨除各种成本,净收入十多万元。所有到8号学苑的80后们,都被这种新奇的模式深深吸引。随着时间的流逝, 8号学苑的影响力由北向南迅速扩展,2011年10月,8号学苑南京分校正式开业,同样受到了广大80后的全力追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韩桐说:“我的80后主题概念,感情多于商业。正是因为绑定了80后这一群体,通过特色文化经营,培养了群体的忠诚度,所以才保证了稳定的客源。”无疑,韩桐是一个精明的80后成功者,他所说的“特色文化经营”,其实就是把80后的记忆想方设法“找回来”,然后,再轻松地卖给他们。要说成功很容易,也真的很容易,只需一个好的创意就行;若说成功很难,那的确是难,难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想到“把顾客的记忆卖给顾客”。
(图/李坤)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