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四大名著“很黄很暴力”,为啥要给孩子看?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4652
许家强

  这个标题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有家长拿着知乎的问题,发微信这么问我。

  这个问题,我想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

  第一部分,你能说出哪部名著是纯粹的“傻白甜”?

  中国的四大名著久已成名,也有人将《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加进去,称六大名著。

  无论是几大名著,哪一部名著如果不将人性写得透彻、社会摹得精细,读者会买账?

  哪个读者会为对自己毫无打动的作品叫好?

  四大名著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所认可,积累而成其名著地位。

  人们为什么会认可?

  中国之外的名著,莫不相同。

  文学即人学。凡能让读者口口相传而至名著地位,一定会有打动人的地方。

  而任何一个读者,都是社会人,都有着形形色色的社会经历。如果文学作品中不能有正好与读者的社会经验相仿且有让读者感觉豁然开朗的地方,读者是不会推崇这部作品的。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同一部名著,有的读者喜欢,有的读者无感觉。就是因为有的读者从中读到了自己生活或者思想的影子,有的则距离太远。

  而只要与社会生活、个人思考相关,又怎么会只有“傻白甜”?那不是真实的世界。

  所以,除非你不给孩子读书,否则就无法避开生活的本身。

  而生活的本身,就是“很黄很暴力”。

  第二部分,如果我们只提供给孩子看童话行不行?

  这也许是对童话的误解。就算是童話,又有哪一部著名的童话中没有险恶的人性、坎坷的经历?《海的女儿》让我们体会到绝望的爱,《卖火柴的小女孩》则将对生活的绝望直接升级到死亡。

  我们还必须清楚一件事,以前的童话,是产生在传播平台极度不发达的时代,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一篇两篇、一本两本童话,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阅读物,只要他们处身的环境足够偏远(密闭),那一篇两篇、一本两本的童话,可能就足以构成他们对世界的全部认识。

  所以,那些时代的童话作者,完全可以抛开生活的本身,天马行空地结构出一个完整的“傻白甜”世界。

  因为,那些孩子无从分辨。

  而现在,你能让孩子离开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脑在内的网络媒体吗?各种各样的电子屏幕上,“很黄很暴力”的事件随时都在刷屏,你能为孩子屏蔽掉吗?

  进一步说,你就算有能力为孩子屏蔽掉,你又有什么权力代替孩子作出屏蔽的选择?

  你能把孩子的一生都圈养起来吗?

  不能,那就让他面对。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产品。他有了解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的天然权利。

  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名著,是为读者解析社会生态的。至于有的读者后来成了强盗恶棍,有的读者成了英雄君子,那是读者本人的成长选择,与读什么书无关。

  所以,让孩子读书,包括也让自己读书,不必首先考虑什么黄与暴力。

  再黄再暴力的书不一定教唆出强奸犯杀人犯,环境却会。但这已是另一个话题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