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说说什么是战争中的最高境界

时间:2025/10/31 作者: 宋家园 热度: 188
  说说什么是战争中的最高境界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战争不但不可避免地总是会发生,而且应界定为是最重要的历史演变,因为战争会导致历史归宿的结果,只有战争的胜利者才有资格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对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以往的战争,不应当只看到它的血腥、罪恶而仅厌恶之、批判之,而更应当把它当做财富,研究之,力争把它所展现出来的精华据为己有,为自己铸造将来如何也能赢得战争的思想!

  现在世界各国的军事家明白这个道理吗?应当说,有的明白,有的根本不明白。甚至于有的军事家还在啜弃战争、规避战争、反对战争,只知道单纯追求和平。追求和平虽然是应该的,但不能只追求和平、忽视战争,因为和平不会平白无故地出现,她只能是战争后的结果,而且只能是短暂的结果!

  那么,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具体地赢得将来战争的胜利呢?

  让我试说说看:

  1.首先要准备战争。

  要有思想准备、人员准备、装备准备、军事理论等战争所需的一切准备。

  2.要练兵。

  通过练兵来不断检验和提高兵员素质、装备性能、军事理论等, 能保证战争取得胜利的一切要素。

  3.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不是只直接表现在战场上,热战、冷战、暗战、明战、战略战、策略战、思想战、口水战、外交战、金融战、贸易战、配合战,等等,都是战争的组合形式,都必须认真组织。

  4.驾驭好直接的战场,这是最最重要的!

  不是说其它方面不重要,其它方面不但重要,而且都相当重要,但如果不能在直接的战场上驾驭好,即使在其它方面已做得相当的好,也将前功尽弃。所以,相对来讲,驾驭好直接的战场更重要!

  既然如此,怎么样才能驾驭好直接的战场呢?这就是我的贴文题目所指要讨论的:战争的参与者或叫做当事者在战场上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当武装冲突或战争来临的时候,如何应对,就是检验当事的一方境界如何?

  如果在突然的冲突中,你吃亏了,恼羞成怒,怕对各方面都不好交待,只知道寻机找回面子,这就是低级的境界。

  如在已经开始的战争中也是一样,如谨慎应对,避免战争扩大,如对战争机器、进程的把控,犹犹豫豫、瞻前顾后,都是低级的境界。

  如在冲突或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虽然也知道戒备和准备,但只是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想法,都是低级的境界。

  低级的境界不知道战争需要设计,不知道战争的进程需要引导,不知道战争的得失需要运筹,不知道战争的胜利需要创造。这样的战争参与者,只能输掉战争!

  通过这样说,战争的参与者在战争中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出来了:必须不怕战争、喜欢战争、利用战争、设计战争、驾驭战争按设计的进程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掌控战争的演变、决定战争的得失、保证战争的胜利!

  如在南海,按美国高官的叫嚣,随时都可能发生战争,那我们应怎么办呢?规避战争是一种应对选择,结果会让敌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不战而败,根本谈不上境界。如果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被动应对,就是低级境界,战争开始后,如能取得胜利,将是天方夜谭。如能设计好冲突或战争,让其按我们的意愿走向,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极有可能!

  一般什么都讲“天时、地利、人和”,在南海,“地利”在我们一边,“人和”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敌对方是侵略战争,我们是自卫战争,正义在我们手里,军人摩拳擦掌,百姓义愤填膺,这就是“人和”嘛。“天时”其实并不在“天”,而在“人为”,我们只要设计好战争,“请君入瓮”,就是“天时”!

  当我们设计好冲突或战争的时候,敌人并不是白痴,也会察觉出来的,就会因此却步,就会规避战争,而我们就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敌人确是白痴,就会盲动,试想,在南海他能占到便宜岂不可笑?如其恼羞成怒,扩大战争,怎样扩大?再强大的敌人也有蹩脚处,只要我们设计得好,最起码不会落败,如果世界格式因此发生变化,就是我们的胜利,就是敌人的失败!

  世界上的人,大个子打小个子,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顺理成章,但也不尽然,如果小个子硬拼,当然会挨打,如果小个子想办法,也会把大个子打趴下。如果小个子说先不打,等长高以后再打,大个子是不会让他长高的,小个子即使跪下来也要挨打,打残废了永远也长不高!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武装到解放全中国,就是逐渐学会了驾驭战争的过程,所以总是打胜仗。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家就是卓越的军事家,他们在战场上的境界非常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通过设计战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如今,战场变了,时代变了,但驾驭战争的思想不能变,不要把现代战争看得太复杂。当然,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不能变,这样才能继续打胜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