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纸发表题为《学术研讨会为何沦为“表演”》的文章引发了关注。文章梳理了“沦为表演”的若干原因,例如,就会议举办者而言,有为了彰显“政绩”而办会的,有为了突击花钱而办会的……至于参会者,动机也是五花八门:有为了“刷存在感”而参会的,有为了和朋友见面叙旧而参会的,有为了光顾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而参会的,还有的则是为了混个脸熟,借机在圈内建立起自己的“人脉”……总之,相当一部分人,不是为了讨论问题、凝聚共识、厘清方向这样的学术交流而开会。报告人也是报告一完就走人,既不给大家留有充分的时间交流互动,也不听取他人的报告,所谓的学术研讨会,更像是一场来去匆匆的“表演”。(2021年5月18日《中国科学报》)
此文分析透彻,鞭辟入里,道出了某些行业、某些地方某些圈里尽人皆知的秘密。我想补充的是,沦为“表演”的其实何止是学术会议,在一些科研院校,连一些日常必不可少的工作会议都充斥着“仪式般的表演”感!
一次,我作為特邀代表参加某校的学报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请与会者建言:如何才能将学报办成国内影响较大的一流期刊?这显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题目,有详尽探讨的必要。本来,会前我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打算从改进编辑的工作作风说起,再讲讲如何发现和编选好稿件,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谁知还没讲三分钟,就被那位主持会议的负责人打断,要我注意发言时间。原来,他想把会议限制在两个小时内,后面还有多位与会者发言。可是,你开这个会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吗?为此,会议延长一些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不错,应该提倡开短会、说短话,但我们反对的是那种空洞无物的长会和空话、套话连篇的长话,对有实质内容的会议和发言,难道不应该长乎当长、短乎当短吗?征求意见的会,却不让人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这算是怎么回事?
结论只能是,如何听取意见改进学报工作其实并不是这位负责人关注的焦点,他关注的只是如何能尽快完成这项程序上的“表演”。
推而广之,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举出工作中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呢?譬如说,如何开展某项专题学习,使参与学习的人能从中受益、水平有所提高,其实并不是某些主事者关心的事情,他只要“拍照为证”,有统一制式的“笔记”和“会议记录”的“痕迹”能让上级检查时“看起来很美”就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上真正取得实效其实也不是某些主事者所关心的,他只要各种表格文字、图片、统计数据的亮丽光鲜琳琅满目能尽显其“政绩”就好……
对待工作,主事者能否求真务实,不仅体现了主事者的水平,也体现了主事者的作风实与不实。但什么是一个领导者的水平?要言之,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工作出发,善于抉隐发微,洞烛先机,以小见大,发现问题,并抓住问题的“纲”,纲举目张,既有原则,又有温度,这就是水平。倘一个领导者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是首先考虑怎样把工作做好,而是如何“表演”好,那就背离了工作的真实目的。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样的领导绝不是什么有水平的好领导,而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形式主义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