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书的意义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0827
乔贝

  早几天看马未都的一档节目,谈论的关于读书意义的话题。马未都有一个观点,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读的是专业书和教科书,不能真正叫做读书,真正的读书是你读的杂书。比如你学的计算机,读计算机方面的书就不叫读书。如果你学的医学,读艺术哲学、历史学方面的书籍,这个才是我们指的读书。深以为然。

  一提起读书,很多人不免又拿小学毕业,最后发财致富的观点,大谈读书无用论。对于把读书功利化,本身就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读书跟发财不能划上等号,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灵魂,找回自己。

  曾经看过一个TED演讲,内容是《不读书的人到底输了什么》。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看他书橱里藏着哪些书。如果一个人书橱空空,八九不离十脑袋也空空。

  这个演讲者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书架,放着的全是英国和北美作者写的书籍,恍然醒悟自己进入了文学盲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很片面。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罗列出196个国家的清单,然后尝试阅读来自于这196个国家作者写的书籍,但是语言文字成了一大难关。后来,她开了一个博客求助,吸引了很多人帮助她翻译,或者帮她找到翻译成英语版本的书籍,一年的时间,她接触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之后感慨到:一年的阅读暴露了我看待世界的盲区,读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聞,让我对自己不足之处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更打开了我的视野。在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不读书的人输掉了,你对这个世界正确的认识,输掉认知里的精彩世界。

  马未都曾说过:人活着有三重追求,第一重是趋利,第二重是趋名,第三重是趋静。静指的是内心的平静。我们经常会看有些人,贫穷的时候焦虑,富裕的时候仍然焦虑,挣再多的钱也克服不了焦虑感。为什么?因为内心空虚。一直追求无止境的物质,精神得不到滋养,表面活得风光,实际深陷苦海。

  真正读书的人他们内心平和,从来不炫耀什么,外人觉得他们孤独,其实他们精神很强大。

  几年前我看过白岩松的一本书《痛并快乐着》,这本随笔娓娓道来地讲述了他从刚上大学,到踏入社会,10年起起伏伏岁月的经历和对人生的体悟。其中非常关键一个阶段,大学期间和毕业后面临工作调配的一波三折,这段非常艰难的岁月,他埋头博览全书,靠着精神食粮撑了过来。

  在阅读之中,你会找到你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罗永浩高中肄业,闲在家埋头苦读几年杂书,进入新东方当老师之前,就靠着那些人物励志书籍,撑过了那段拼命背单词,拼命攻下英语的孤独岁月。

  书籍之于精神,就好比粮食之于躯体,都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营养。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从中可看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这么多鸟,真好看,真他妈太好看了”!

  这就是文化底蕴的差距。

  民国时期的四大美女,从才貌双全的林微因,到画作名家陆小曼;从金嗓子周旋,到艺术造诣深厚的阮玲玉,哪一个不是提笔即文章,充满书香的味道?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你浑身散发着恬静的气质,与真正读书的人相处,他们不粗俗,不暴躁,不偏激,他们用读过的书培养出冷静的态度处世,与之相处如沐春风。

  法国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爱读书的人会在阅读中不断丰富他的大脑,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办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读书可增加生命的宽度和高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