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是孔子的名言,其实《论语·为政》里这段话,句句都是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言简意赅,影响深远。后来的人甚至按照这些话来命名人生的阶段,30岁称为“而立之年”,40岁称为“不惑之年”,50岁称为“知天命之年”,60岁称为“耳顺之年”……
但捏着这张单子去套人生的阶段,觉得不那么照号,许多行为跟年龄并不是这样紧密挂钩的。
譬如说这三十而立吧,一般来说天赋高就“立”得早,不在乎是不是到30歲。记得我多次住院的某乡镇医院,一位老护士兢兢业业一辈子,就是扎针技术不行,有时输一次液她四五次扎不进去。人们住院一遇她值班,都暗传眼色说该倒霉了。后来她退休,同为卫校毕业的她女儿顶了班。人们开始还以为母女差不多。她女儿操作输液时却一副目无全牛的模样,好像是看也不看,拿起针头朝着你手背随意轻轻一送,你还没有感觉就正常滴起来了。让她输液打针简直是享受。如果说技术立身的话,那么她母亲就是一直到55岁也没“立”起来,而女儿20岁就轻松地办到了。
再说名人的例子吧。汉武帝,16岁就“立”上皇帝了。霍去病从17岁开始出击匈奴,有轻骑猛进,有大军突袭,四战四胜,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得匈奴无还手之力。他23岁去世前,早已是国之重器,可谓小青年就大“立”,哪里用等到30岁!唐朝诗人王勃,9岁读颜师古注释《汉书》,就作了《指瑕》10卷,也可以说是“立”了,至于一篇《滕王阁序》更是名扬天下。他去世时才26岁。
当然天赋必须得有机遇,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诗仙李白“立”的具体年龄就相当模糊,他年少聪慧,写诗出手不凡,但名扬天下却是渐渐积累的过程。30岁的时候,他倒是到处干谒想“立”出一个官职来,却以失败告终。姜子牙80岁才得遇明主,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成为攻灭商纣王的首席谋主和西周开国元勋,虽然他到80多岁才“立”,但事业很辉煌,也百世流芳。
所言的其他年龄段思想行为标准也难“放之四海而皆准”。譬如“六十而耳顺”吧。16岁就“立”了的汉武帝到60多岁,不仅耳不顺,反而深深地“惑”了起来。他65岁开始,相信巫蛊之说,逼无辜的皇后自杀,逼儿子(太子)和女儿自杀,以后又逼得大舅子李广利率七万精锐远征军全部投降了匈奴,搞得国家元气大伤。再如那个被曹操称赞“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20岁就执掌江东大权,27岁赤壁大战打败曹操,要说“立”也不到30岁。但到了60多岁,废太子,杀儿子,搞得后宫鸡飞狗跳,还将立下大功的文武全才的陆逊也逼死了。还有唐玄宗,28岁即帝位,30岁开始创建“开元盛世”,“立”得光芒四射,可惜40岁以后越来越“惑”,在下坡路上一溜滚下去,51岁罢免名相张九龄,重用奸臣李林甫,61岁把美貌的儿媳妇杨玉环弄来自己享用,围绕着她打转转,70岁终于酿成堪称盛唐丧钟的“安史之乱”。
那么该怎样看待孔子这段名言呢?请看《红楼梦》84回里贾宝玉的作文吧。他的老师贾代儒出的作文题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贾宝玉写下的句子是:“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是啊,你得分清咱一般人与圣人,不能忽略孔子这段话一开始就有一个“吾”字。这是圣人他自己生活和学习、思考的轨迹,未必我们都做得到。每个人的生活思考轨迹更不可能都一样样的。我们要向圣人学习和看齐,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譬如现在的孩子到15岁,已经是初中毕业考高中的年纪了。要是到这时候才“有志于学”,恐怕就有点晚吧。圣人的话,我们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一生努力就是了。
罗琪/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