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由此结束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向列强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想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回望中国百年沧桑巨变,近看近邻日本,远看所有后发达国家,细察超级大国,“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口号不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较大的负面效应,而且非常不合时宜。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是“技”,那么,别人的长技从何而来?别人为什么能长期开发出长技?清廷为什么技不如人?又如何技长于人?我们这个学生何时才能毕业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催生第一生产力的原动力又是什么?科学技术好比鸡蛋,原动力好比鸡,别人的鸡是什么品种和性质的?如果我们拥有了鸡,那么,我们就可以生产很多蛋。从宏观上看,先进制度和优势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催生先进科学技术的原动力。从微观上看,技术是企业的一次性资源,人才是企业具有时间不确定性的核心资源,制度是企业长期可重复利用资源,文化是可永续利用资源。因此,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达成一个共识:“好技术管用一个周期,好人才管用一时一事,好制度管用十年,百年老店靠文化传承与发展。”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制度是激发创新动力的源头活水,也是保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经营管理规范性的江河源头。从制度与文化的关系看,制度与文化的生成关系如母子关系,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像夫妻关系,制度如丈夫,文化如妻子。制度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克相生。制度强,封妻荫子,一荣俱荣;文化强,妻贤夫能,子孙贤明,家和万事兴。制度与文化良性发展催生出来的子孙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科学技术。历览世界各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后发达国家的崛起史,要建设中国企业“百年老店”,振兴中国这个几千年“老店”,师夷长技,更要师夷长制,还要师夷先进文化,在引进消化吸收别人长处的过程中,创造性融入适应中国特色的制度与文化体系。晚清的洋务派仅仅“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学皮毛,想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有“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老规矩”,师长们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隐忧,师傅们也有秘技轻易不传,以及给自己留一手的潜意识和授徒“潜规则”。贤徒因为遵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为徒道德,而获益甚多,狂徒因为想取而代之而受到猜忌和限制。因此,亲密的师徒关系中必然有一种莫名的紧张。人同此心,人情相通。作为师徒关系,全人类都是一样的心态和情态。因此,“师夷”欲“制夷”的想法和心态是一种自作聪敏,自以为是,急功近利,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解己不知人的小心眼小格局,此种做法是必然引起怀疑、限制和反制的不明智行为,是一种精明的愚蠢。和为贵,乃天地之达道;合作共赢乃工商业之正道坦途。因此,师夷长技以和夷,用产权制度和贸易规则处理责权利关系,才是长久之计。道理很简单,你口口声声说向别人学习,是为了制人家,以伤人之心求人用人,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谁愿意教你帮你?日本人受到美国炮舰欺负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拜敌人为师,向敌人学习,化敌为友,开启“明治维新”,终于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单项冠军”。由此可见,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策略比中国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更高明。
晚清洋务运动提出并堅持“师夷长技以制夷”,有深层次文化与政治心理。“天朝上国”老大自居的盲目心理,腐朽愚蠢的“华夏中心论”,顽固保守的“夷夏之防”民粹心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封闭、自卑、自闭心理,被动挨打之后的受害者心理等等,既影响交流合作,又自我封闭。如果按照国际法与惯例处理交流、合作、博弈与纷争诸多问题,就可以变复杂为简单。
在冷战之后的多极世界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因此,要彻底抛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陈旧思想,师夷长处以和夷,和光同尘,和而不同,以开放的姿态,开放的心灵合作多赢,必定可持续高速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