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手机绑架了我们,还是为我们松绑?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 热度: 11069
陈庆贵

  公共空间不时有人煞有介事地抱怨:“我们被手机绑架了。”真是这样吗?我无意置喙“绑架说”,还是学学央视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吧。

  也许,的确有人被手机“绑架”了。比如“绑架”友谊:那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网红段子,说的就是有人玩机入魔导致“失语”社交障碍;比如“绑架”亲情,有人不分时空手不释机透支夫妻感情,某地“90后”离婚诱因“爱玩手机”赫列第二;比如“绑架”生命,有年轻“低头族”无视险情频酿惨剧,等等。类似“绑架”例证举不胜举,虽表现各异,然肇因类同,皆属“不会睡觉怪床歪”。换言之,不是手机有病,而是人有病;不是手机绑架了人,而是人绑架了手机。

  设若非要坚持“绑架说”才亢奋痛快的话,对不起,于大多如吾辈正常使用手机者而言,反倒应当庆幸或乐意接受这种“绑架”。还是郭德纲老兄的台词说得精彩:“现在多高科技啊,每个人都有手机,以前哪敢想啊,你爷爷那辈,都用大皮筒子卷着喊话:老乡们,出来吧,皇军不抢粮食……你大爷用大喇叭也老喊:村东头,张寡妇、李寡妇、王寡妇,你们要是再不交电钱,我晚上就踢你们门去。”试想,假如现在就关闭手机除通话外的一切功能,你问问家人亲友同事,看看他们答应不答应?有人调侃,就供给服务简约便捷人性化程度而言,相形于公共部门至今还在打通“中梗阻”“最后一公里”,“手机APP早已过了河,有关部门还在摸石头”。既然手机能让国人把不便的日子过得方便,在无趣的时代活得有趣,三生有幸赶上这个被手机“绑架”的时代,难道不值得额手称庆吗?

  国人习惯甚或甘愿被手机“绑架”,当然不止乎手机让我们生活有意思,更在于,它让我们生命有意义。如吾等职场打拼之辈,一定没少经历过各种场合五花八门的投票表决黑色幽默;大同小异则是,无论推谁选甚,罕有独立表达过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手机的颠覆性在于,无论是就社情民意、公共政策、热点事件的网络民意调查,抑或发起网上投票推选“十佳”“十最”之类,均能保障网民充分享用“一票权”,按自己意志而非别人意图表决。学者俞可平说过:“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手机是变现民主的好东西”呢?

  有朋友自嘲,幸亏有了手机,不然,我们可能早就变异为“睁眼瞎”“外星人”“终南山隐士”了。一个不争事实是,目下不少地方主流媒体,几近异化为书记市长的“自媒体”,不是天天兜售他们“重要讲话”“亲临一线”“高度重视”的官场日记,就是日日贩卖娱乐圈“离婚”“偷情”“性交易”“私生子”的腥膻八卦,而本地社情民意、决策失误、官场腐败等关乎百姓权益,市民最想知道、最该知道的身边事,却只能第一时间仰仗手机,从社交媒体网友发帖中知情。

  《红楼梦》第三回如是描写林黛玉乍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环顾当下周遭,彼情彼景大抵仍属现实写照;所异则是,黛玉沉默事出“惟恐被人耻笑”,今人沉默忌惮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智能手机横空出世后,国人可轻易换上“防弹马甲”,既可围观公共事件“路见不平一声吼”,亦可参与公共讨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较之于现实维权的繁文缛节和高危风险,手机堪称无可替代的权利救济神器。近年来,因网民发帖举报投诉引发高层关注,致使问题解决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现时,通过手机网络举报或发帖投诉,已渐成公众监督公权表达诉求首选。在消费维权上,手机救济更显“四两拨千斤”神力。我曾先后于两家国内机场,因航班晚点和取消与航空公司较量时,就得益手机实时发帖给力,促使诉求得到现场回应和满意说法。

  在现实世界,面对强势欺凌,有人被戾气绑架或用戾气绑架别人;面对世俗裹挟,有人被浮躁绑架或用浮躁绑架别人;面对不公非义,有人被沉默绑架或用沉默绑架别人……当手机将国人从戾气、浮躁、沉默樊笼中释放出来,让国人生活有意思,生命有意义,做人有尊严,请问,到底是手机绑架了我们,还是手机为我们松绑呢?《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曾让多少人泪流满面;手机为我们松绑,难道不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