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历史知识,使其对我国传统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一定了解;另一方面是通過历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优秀的品格,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同时,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思考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方式和技能,没有固定的科学体系,任何涉及到思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人格或者气质,既可以体现思维水平,也可以体现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性思维对其进行改变、完善,形成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最开始源于苏格拉底,随着时代的变迁,就目前而言,批判性思维主要多应用于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当前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种“畸形性”,这种“畸形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只是把历史知识当成需要背诵的课文,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知识对学生所起到的帮助少之又少。追其原因,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下对学生独立思考模式的侵蚀,长期下来,使学生批判性思维慢慢变少,自主思考能力渐渐缺失,这并不是代表学生没有思考能力,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学生,使得学生渐渐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对于学生而言,绝对相信教师的权威,对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产生质疑,缺乏必要的信心。虽然在教育改革下提倡探究性教学,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还是习惯性在学习方面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对教师存在依赖性,甚至为了得到教师的肯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被提问时直接放弃思考,念着所谓的“正确答案”。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笔记记录的内容。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严重背离了教学的最初目的,使学生虽然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课程却不喜欢。
二、高中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教材上的内容以外,还要对学生所困惑的地方进行答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避免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我教你听”的教学观念,不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听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记录知识要点,也要让学生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法增加教学的娱乐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味的强迫学生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应该做到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真理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一册《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中,教师在讲授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以及为今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方寻找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寻找工业革命对世界带来的消极影响,然后组织双方以一种辩论赛的形式来探讨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激烈的探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同时也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据调查得出,目前我国校园中师生关系多是以权威型师生关系为主,平等型的师生关系较少。由于我国从古至今,教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地位尊崇,同时也使教师变得十分威严,学生心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学生“唯师命是从”甚至十分惧怕教师,从而形成了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但这种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多说、敢说,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疑惑点,而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然对其所提出的疑惑有了一个思维上的判断,而这一判断很大一部分源于批判性思维的产生,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萌芽。其次,在学生对知识点提出疑问后,给予学生阐述自身观点的机会,而这就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哪怕学生说的观点有问题,也不要直接批评学生,而是予以微笑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一次次发言中树立信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下)》一册《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中,教师通过讲解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并且对学生提出,面对这一影响我国该如何积极应对这一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过程中,势必会对其他人所提出的观点有不同意见,这时教师不要着急做出定论,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合理的理论支持依据。研究表明,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考,一旦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就是对其自身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使其自身形成一种独立的、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可以拥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使其在今后生活中可以明确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清存.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
[2]周云风.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两个片段为例[J].家长,2020(07):139+141.
[3]李春忠.一轮教学立足基础 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以“五四运动”为例[J].教学考试,2019(44):18-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