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生活场景的地理原理教学路径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4833
肖婕

  

  

  

  ◆摘? 要:地理原理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依据和路径,同时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基于生活场景构建的地理原理教学路径可以通过构建生活情境、剖析抽象原理、回归生活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化解地理原理的学习困境和地理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地理原理;生活场景;教学路径

  地理原理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石,也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地理原理主要指地理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反映了地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生活场景是发生于小尺度背景下涉及地理问题的有关场合、情景。各类生活场景中体现出的地理问题是一种兼具真实性、学科性的问题情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原理的难度,也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寻找地理能力的增长点。同时基于生活场景来组织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能力,更有助于优化教师的教学路径。

  一、基于生活场景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以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作为出发点,创设与生活场景完全一致或借助其他方法模拟“逼真性”的情境,强调在学生“眼见为实”的情境下,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基于生活场景的真实情境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情景探索的过程中攻克教学难点。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节内容详细阐释如何基于生活场景构建教学情境。

  1、对接地理原理,创设问题情境

  厦门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一岛带湾”的城市结构。厦门岛面积虽小却囊括了厦门市大部分的经济总量,因此进出岛跨海通道的建设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近日开通的海沧隧道成为厦门市民热议的话题。本校的学生来自厦门市岛内外各个区,大部分学生每周往返学校都需要经过各条进出岛跨海通道。依据课程标准,参照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本节课教学内容选择上以厦门市海沧隧道的修建为案例,以时间轴为主线,探讨厦门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发展。

  2、问题驱动思考,引导主动探究

  构建探究问题链:

  问题1:畅谈海沧隧道通车前后,经由海沧大桥进入厦门岛通行的时间差异。

  问题2:1990年时,为什么不直接修建海沧隧道?

  问题3:结合生活经验畅谈随着海沧区的经济飞速发展,海沧大桥通行车辆的变化。

  问题4:从交通运输需求变化的角度,分析修建海沧隧道的必要性。

  问题5:分析厦门市在现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海沧隧道建设对漳州和厦门的影响。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堂推进问题时,教师需要将地理原理结构化,设计拆解成一连串的思考题,并融入所选的生活情境中。

  3、提炼升华思维,总结地理原理

  学生在厦门市海沧隧道的问题研究情境中,从特区经济腾飞的角度,多维度分析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和方式变化的影响。最终,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构建出如下思维范式,凝练出分析“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有关问题的一般范式。

  二、基于生活场景剖析抽象原理

  自然地理部分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理原理有时涉及到物理、化学等知识。在新高考选科的大背景下,选考地理的学生之间就存在着学科背景差异化的问题。这时如果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跨学科知识无疑降低了课堂效率,也让课堂失去了地理学科的主要阵地。在这样的两难背景下,教师利用学生常见、熟知的生活场景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化解知识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联系地理原理,优选生活情境

  以“影响蒸发量的因素”教学内容为例,该部分内容对于物理类的考生来说直接将“蒸发”的物理知识迁移就可以解决,但历史类考生可能就较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利用生活场景引导教学、化解难点。教师需要联系能够体现蒸发这一现象的生活场景,比如晾晒衣物、电吹风吹干湿发、夏天洒水降温等。本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寄宿生,对于晾晒衣物最具有强烈的生活感受,教师就可以选择这一生活场景来阐释地理原理。

  2、回忆真实场景,体悟地理原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场景中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感悟在晴朗、大风、高温的天气往往衣物容易晾干;在下雨天时衣物通常不容易晾干;晒被单的时候需要将被单平铺才容易晒干等等生活场景。在实际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场景与地理原理一一对应,如下表所示。

  3、凝练一般规律,总结地理原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原理与生活场景之间的关系,学生从晾晒衣服的生活场景中很容易就理解了气温越高,蒸发量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蒸发量越大;相对湿度越小,蒸发量越大;裸露面积越大,蒸发量越大。在体会生活场景的基础上,学生凝练出影响蒸发量大小的一般规律,很好地化解了学科之间的基础差异,使得历史类的学生也能够容易理解地理原理。在搭建生活场景和地理原理桥梁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建构前概念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生活场景回归生活实践

  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能够维持终生的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教师若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探究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这样就能够引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原理与现实世界结合,加强对地理原理的实际应用。学校统一组织的研学活动就是学生回归实践的最佳契机。

  1、依据实际场景,选择探究主题

  研学旅行是一个真实的地理情境,其中涉及的知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将研学旅行地的景点与涉及到的地理原理进行整合,在各个生活场景中有效融入,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地理问题。厦门市海沧区的莲塘别墅是厦门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闽南民居传统建筑群。目前莲塘别墅的开发程度尚小,对学生而言可供研究的方向较多;且距离学校位置较近,能够保障出行安全,这就可以成为学生开展地理研学旅行的较好的目的地。以厦门市海沧区莲塘别墅的研学活动为例,主要内容设计如表2。

  2、联系地理原理,实施活动任务

  以“莲塘别墅的旅游开发”为例,教师活动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复习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并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莲塘别墅的相关概况,制定研学活动计划。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派发问卷、采访等形式开展调查活动,并以文字、手绘、视频、录音等形式记录实践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内部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依据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交通条件评价、客源地分析、旅游环境容量评价等方面对莲塘别墅的旅游开发做出评价。鉴于莲塘别墅目前开发程度较小的现状,实践成果的展示可以用旅游开发建议书的方式呈现,甚至可以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学生在真实的莲塘别墅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活场景中,以第一视角体会、感悟旅游资源评价的一般方法,掌握地理原理。

  3、评价自我表现,总结收获反思

  新高考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要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但没有评价体系的研学是缺乏导向和活力的,也难以衡量学生的真实所得。在研学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具体的研学活动评价量规可以从研学参与的态度、实践方法的掌握、实践能力的提升、研学成果的评价等方面展开。

  基于生活场景突破地理原理教学难点的教学路径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推进基于生活场景的地理教学路径需要教师先做生活中的留心人和观察者,才能够引领示范学生充分的挖掘地理场景中蕴含的地理知识;需要教师理解遵循地理事象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够引导带领学生完成地理原理难点的突破;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案例中找到地理原理的印证,才能够和学生一起同享基于生活场景构建地理原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学梅.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自然地理原理的教学策略 [J].地理教学.2019,12.

  2.苟彤. 情景教学对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D].知识文库.2016, 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