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道法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1240
李娜娜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备受关注。道德与法治科目和传统科目有所区别,它是一门具有引导性的综合学科,对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提升道德素养起关键性作用。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家校联合式教学、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增设生活化教学、创设课堂教学环境这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思维发展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发展思维以及素质养成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所谓思维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脑力活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对于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学习,拥有学习兴趣都是必要前提,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也不例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对周围新鲜事物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的这种特质充分放大并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的知识内容和范围广泛,并且是一门具有引导性的综合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提升道德素养的关键性作用发挥到极致。

  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方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有关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具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展现祖国各地的名川大山,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优美的景色以及值得自己骄傲的地方。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次强调教学重点加深学习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二、家校联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小学阶段,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以上两个场所都适合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在学校课堂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为辅助手段,为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二者缺一不可。部分教师和家长受传统固化式的教学观念影响,认为学校是教育学生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唯一场所,将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分裂开来,忽视了家庭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不利于针对小学生的特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境中,教师还可以寻求家长的配合,以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依托,借助家校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展小学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

  三、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平等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和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构建师生关系的意识。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起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方面還是生活方面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走进我们的老师》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讲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学生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教师与学生既可以是师生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其次,教师可以讲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什么好处,使学生不再害怕面对教师、不再惧怕与教师相处。最后,教师呼吁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出努力。

  四、增设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日常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日常实际生活相融合,增设生活化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中融入生活化教学,其教学目的是简化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共鸣。运用此种教学方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日常实际生活的体验感,有利于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思维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讲解清楚公共场所的含义,让学生对公共场所有清晰的概念。其次教师可以联系日常实际生活,给学生讲明在公共场所有哪些注意事项: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文明排队、保持安静等。最后,教师再一次提醒学生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做有文明、讲礼貌的小学生。由此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增设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五、创设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倡导下,小学教学中要融入情感教育,教师要在课堂当中适当增加情感表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具有情感氛围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和独特记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思维能力的提升符合现阶段的教学目标,符合当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习动机,其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通过家校合作式教学、创建情景教学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柳琴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31):157-158.

  [2]陆宏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思维课堂的教学建构[J].中小学德育,2020(10):28-3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