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9668
马朝阳

  

  

  

  ◆摘? 要: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本文以问题为引领,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增进能力、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山地的形成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是市级示范性学校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2.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知识储备不足。但是有较多的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褶皱与断层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能够绘制褶皱与断层的示意简图。

  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及代表性山脉。

  4.能够分析说明山地对资源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影响

  5.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对资源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褶皱模型、断层模型。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人们经常用“山河壮丽”来形容我们的祖国,本节我们就来学习“山地的形成”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4.2山地的形成

  老师组织教学:带领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一、褶皱山

  设置探究活动一:两手拿课本,用力向中间挤压,请描述课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

  老师小结:同学们挤压书本,有的出现向下弯曲,有的出现向上拱起的现象。如果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也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这就叫褶皱。

  板书:(一)褶皱

  (1)概念:

  设置问题:让一个学生演示挤压书本的结果。引导学生回答褶皱的一个弯曲叫什么?有几种形态?

  学生活动……

  老师小结。

  (2)基本单位:褶曲

  (3)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设置活动:1.画出褶皱示意图,在图中标出背斜、向斜。

  2.下图垂直方向上1-3岩层形成年代一样吗?水平方向上从中心向两翼岩层形成年代一样吗?

  展示图形,

  学生活动……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水平方向上从中心向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并填表:

  设置问题:判断岩层是背斜还是向斜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活动……

  老师小结: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

  [地质构造 背斜 向斜 岩层形态 岩层上拱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较新 中心新,两翼较老 ]

  展示褶皱模型,设置问题:1.在模型中指出背斜、向斜。

  2.背斜、向斜对应的地表起伏状态即地貌分别是什么?

  学生来到讲台展示。

  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貌上成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貌上成谷。当内力作用趋于平稳,外力作用起主导时,这些山在外力作用下,背斜反而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設置模拟实验:老师引导学生伸出左手,手掌心朝上,另一只手挤压其手指,使其向上拱起,模拟背斜顶部的受力,感受手指顶部受的张力,让学习者更容易地明白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疏松容易被侵蚀,反而成谷;手指并拢,另一只手挤压使其向下弯曲,模拟向斜槽部的受力情况,让学生感受手指弯曲时相互之间的挤压力,理解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这样的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小结

  学以致用之一看图寻宝:某山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水资源,A、B、C分别对应哪种资源?为什么?

  学以致用之二学做一名工程师:1.展示平顶山市中兴路湛河桥和赵州桥的图片,为什么桥洞成拱形?拱形结构与背斜还是向斜岩层的弯曲相似?

  2.如果要过褶皱山修一条隧道,背斜与向斜哪一个更适合?为什么?

  学生活动

  老师总结

  承转:投影展示褶皱山图片,像这样褶皱而形成的山,就是褶皱山。引导学生得出褶皱山的外部形态。

  老师小结:褶皱山连绵起伏,规模有大有小,常见的褶皱山: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并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标出它们的位置。

  展示断块山和褶皱山的图片

  设置问题:这种山与褶皱山在外部形态上的区别?

  学生活动。

  老师小结:有独立山体,地势格外险峻,常形成巨大陡崖。这种山叫断块山,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什么是断层?

  二、断块山

  (一)断层

  1.岩层受力破裂2.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拿出断层模型,设置活动:演示并绘制断层。总结断层位移方向可分为哪两种?其形成的地貌有哪些?

  学生活动.

  教师小结:

  (二)断层的分类

  1.水平位移——错断原有地貌

  2.垂直位移——①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高地或山岭,如华山、庐山、泰山

  ②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设置问题:比一比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学生活动。

  老师小结:断层处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而褶皱的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

  活动探究: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如水库、铁路等等?为什么?

  学生活动

  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总结。

  三、火山

  创设情景,播放火山视频,让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火山喷发?2.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

  3.自制火山结构教具,引导学生了解火山的结构。

  展示材料和图片,1.引导学生回答火山活动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2.在世界地形图中标出一些著名火山的位置,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总结火山分布的规律,

  课后作业:为什么这些地区火山多发?褶皱山和火山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

  反思:设置探究活动,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整节课学生不停的动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4.2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

  1.褶皱:

  二、断块山

  (一)断层:1.断裂,2.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

  (二)断层分类及地貌:

  1.水平位移——错断原有地貌

  2.垂直位移——(1)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2)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火山

  1.火山喷发的概念、形成的地貌

  2.火山结构

  3.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2020(172).

  [2]何陆祎.多功能题典高中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