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对知识本身和数学思想加以完善、系统、深化总结的过程,它不仅是简单的把知识再次呈现,而是把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提升环节。特别是各校安排的第一轮复习,它不仅要在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唤醒记忆,更要把三年的内容系统化、网络化;而且还要兼顾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等各层次的学生,使其所有学有所获,提高能力。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学案
由于新授内容已经学完。复习时要把知识进行有序的整合。所以在每节课翻三年的课本就会影响课上的复习效率,所以设计适合本节课的学案尤为重要,学案要涵盖所有计划复习的知识点,要有明确的目标,重难点,要有例题和练习,要有知识内容,方法思想的总结。
1.学案设计要有目标,有重难点
每节课,要有一个明确的复习目标,包括清晰的知识目标,渗透的思想方法目标;确立恰当的重难点,并且有重点知识的训练方法,难点突破的具体设计。教师要心中有数。
复习课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这也是复习课的重点,复习课中的重难点与新授课中的重难点突破的方式方法,还应有区别的,新授课中的重难点突破的目标是能理解会运用,而复习课中的重难点的突破的目标应该是在巩固的基础上迁移、综合运用,并能使前后相关的知识点有效衔接和融合,达到纲目并举的效果。
2.学案设计要有例题,有分层练习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典型例题,例题要尽量多的设计到本课的知识要点和易错点。设计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拓宽,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要有规范的板演过程,为学生的书写提供模板。同时要引导学生对相关例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解题规律,把握知识的运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搜集平时作业,测验中的典型错误,提出针性训练练习题;这个过程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
3.学案设计要有知识梳理,思想方法的总结
梳理知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要引导学生从弄清某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入手,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方法,从灵活运用到形成能力。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
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可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新的观点、方法、感受写出来,可以是单元小结,可以是对本单元基本问题的归类,也可以是旧题新解,还可以是一题多解、一解多用,甚至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人生感悟。
二、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把握与实施
在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把控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训练到位,把知识记忆和做题训练有机结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高效。重点内容,保证训练时间,要把复习效果更多地寄托在课堂上,而不是课外。教师对于学生探究中的答案偏离航线时,及时现身引导点拨,使问题的解决顺利推进,以免造成更多的无效时间,从而实现高效课堂。具体讲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及时调控课堂
要调控课堂的进度和训练量,不能出现偏离重点和过度松弛的现象。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补充删减训练题,以便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教师要带着红笔进课堂,给做题快的、个别有问题的同学等面批面改。教师要及时调控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样学生能够倾情投入。研究发现,一个初中生的集中注意力時间大概十几分钟复习课大多枯燥,集中注意力时间会更短,超过这个时间他们的思维就会游离,效果就会降低。
2.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
第一轮的复习重点就是夯实基础知识,所以必须关注学困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困难点,而不是泛泛而过,教学时把“重心”下移,难度降低,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提出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注重小组合作,把学困生融入于各个学习小组,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帮助和提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能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眼里很重要。练习时也要注重差异,及时评价和鼓励。
三、参透中考的方向与感觉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经数学学习经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程度上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时候,要认真领会各相关文件及课程标准的精神,反复研读相关内容,思考各个知识点出题的深度和广度,不能自己随意加深难度,更不能超纲复习。
中考试题不仅考查了核心素养在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而且考查学生的数学思想,用数学思考问题的基本套路。所以中考题不能只做一遍,要多次做,反复做,年年做,还要把近些年的试题进行比较。比较哪些是考试的热门知识点;比较同一知识点出题的角度;分析每个知识点出题的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命题的出题方向和感觉。教师对中考出题的感觉是高度理解试卷和课标后,内化成自己的认识的表现。教师在授课时,还要把这种感觉讲给学生,让学生也熟悉这种感觉,这样考试时,他就不会觉得中考题很陌生。
如果说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就好似“育好一片林”。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上落实学科素养,关注数学本质。关注数学的主干知识,讲求通性通法。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的生成过程。抓住课堂中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为学生搭建思考、合作的平台。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挖掘数学课程的价值观资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性。教师更应增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理解其中的核心素养因素,理解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在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上更加关注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