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信息化管理背景下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1610
姚向国

  摘要: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组的核心,在运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情况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队伍能力需求面临新的问题,本文讨论了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的特点、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以及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队伍建设

  教务管理是高校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运用教育原理与现代管理学理论,通过教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合理调配高校师资、场地、设备设施等资源,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大数据应用领域迅速扩大,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务管理工作,已经是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大势所趋。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的使用,一方面大幅度减轻了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工作量,避免大量重复操作,把教务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教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性发展,使得管理数据在各部门间协调共享变得快捷高效,大幅提升了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工作的效率。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信息化管理能力还应进一步提升,以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一、高校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的特点

  1.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业务本质是专业的教务管理。

  教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本质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使教务人员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核心内容将学籍管理、计划运行管理、考试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师资管理、毕业设计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使教务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教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2.教务信息系化管理平台系统功能强大但操作复杂。

  一般情况下,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基本能够涵盖教务所有工作环节,显示出功能完善且强大的特点,但也正因为如此,教务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往往操作复杂,各项操作之间钩稽关系纵横交错,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隐性错误,巨很难找出具体错误原因。

  3.数据使用连续性强,便于操作溯源但不可轻易更改。

  由于高校教务管理本身具有工作连续性和循环性的特点,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信息等数据一经录人使用,便会对后续工作产生连锁反应,数据因此变得关联广泛,不能轻易改动。

  4.工作任务串行,要求各环节及时处理。

  在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开展教务管理各项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逻辑关系的要求,很多工作的上一环节全部完成且提交后,下一环节才能进行,如果某项操作中断,后续工作就无法开展。例如专业教学安排必须按照教学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任务落实、课表编排、课表下发的顺序完成,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及时完成,下一环节都将无法进行。

  二、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要求

  1.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教务专业管理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

  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仅仅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教务管理的自动化转換,作为管理系统操作者的教务管理人员,首先应该具有相关教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教务工作内容,精通各业务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为了能够胜任信息化管理的需求,教务管理人员还应具备相关网络知识、数据管理知识、移动办公应用以及相对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2.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全局观念。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往往是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开展工作,教务人员各自负责一部分管理工作。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功能全面、操作复杂,教务人员如果仅仅了解自己负责的一部分操作,往往搞不清楚自己所做工作产生的数据信息对别人工作的影响,在自己与他人工作衔接的内容上理解不够透彻,从而无法准确、高效完成工作。所以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全局意识,工作上全面了解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内容。

  3.教务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并具备流程改进的能力。

  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数据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一经使用后期无法变更,所以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熟练掌握业务流程、工作规范,务求数据信息录人准确,使用规范,保障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教务管理人员还应注意工作中特殊情况,具备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能力,善于总结归纳,找出信息化平台操作中不合理因素,并为平台开发者提供建议,不断改善平台操作的合理性。

  4.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沟通与服务意识,工作具有时效性。

  教务管理工作中,串行工作任务较多,需要教务管理人员进行横向协调工作,高效快捷共彗£管理数据,相互配合及时完成工作。工作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语言、文字等形式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三、信息化教务管理背景下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策咯

  1.补足短板,分情况加强教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高校教务工作领导者应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对教务管理人员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工作。一是针对从其他部门转人教务部门工作人员、非教育专业毕业的管理人员、教务管理知识陈旧的大龄教务管理人员开展系统的现代教育管理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培训,从而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形成教务教学管理的有利支撑;二是针对本校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的使用,开展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使全部管理人员全面熟悉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相互关系,熟练掌握自己负责部分的业务操作,有效减少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距离感、排斥感;三是根据管理人员需求,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训、网络操作能力培训、移动办公云存储等办公软件使用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操作能力及网络移动办公能力;四是开展公文写作能力、语言沟通技巧等培训,提升管理人员沟通协作能力。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工作流程,保障教务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机制,对教务工作人员工作进行合理评价,高校应针对本校教务管理特点,制定系统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每学期开展考核评价;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完善教务管理人员职称晋升与职业升迁通道,一方面增加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教务部门能够留住人才,稳定教务管理人员队伍。

  二是结合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特点,梳理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业务工作流程,建立工作流程手册,绘制工作流程图,使教务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教务工作领导者应积极组织开展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工作要求与工作标准,保障业务流程得到有效执行。同时不断收集教务管理人员、二级教学单位业务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流程的反馈意见,持续改进流程内容,不断提高业务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帮助教务管理平台开发者完善平台的建设。

  3.引导教务管理人员准确定位自身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位置,提升沟通与服务意识。

  在信息化教务管理平台工作模式下,原有教务管理工作内容很大程度上被分散到了二级学教学单位,例如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排课管理、教材管理等工作由原来的统一管理模式变成了二级学院操作、教务部门协调的工作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务管理工作领导者要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引导,准确定位教务工作的服务职能,使教务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沟通意识,明确教务管理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使教务具体业务工作部门成为一个协调沟通全校资源、统筹推动教学运行的服务机构。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务管理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增强信息化环境下工作能力、强化现代教务管理思想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探索解决所遇到问题的有效途径,充分适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理念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臻.“互联网+”下的高校教务管理效率提升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8(20).

  [2]袁希.高校基层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9(06).

  [3]柳艳芳,窦允辰.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