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和高职教育为同性质的两不同阶段、层次教育,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承担着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担。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怎样做好中高职间的衔接,成为方案制定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方法和关键点。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方法;关键点
中高职衔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其有着良好的前景,能为人才培养工作优化奠定基础。不过,推进中高职衔接,促进人才培养,如果没有完善的培养方案,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目标的。因此,近些年,许多中高职学校都在探索研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从目标、方法、关键点着手进行优化,确保方案能落到实处,发挥确实作用。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致性,但也有着层次性的差别。中职教育强调的一技之长,着重培养实用性、操作型、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则强调高层次性的应用型、管理型、高级技能型人才,相比中职教育的要求要更高,目标更深更广。因此,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先要统一明确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其一,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学校需先进行相关调研,明确岗位职能能力要求,再基于教育教学规律,来规划设计中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此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充分衔接。其二,加快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制定教改推进计划和时间表,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推进教学改革,使教改成果融入人才培养中,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方法
1.中高职教育课程模块化
中高职教育专业的衔接,可以采取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如此,接口的相容性、衔接性更强,在专业目标定位及内涵建设上就具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衔接需要依靠课程衔接来达到目的。其一,课程目标衔接,将中职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创造性、技术性、人格化目标进行整合优化。其二,课程内容衔接,参考中高职相近专业大類特点及要求,来制定互相衔接的课程标准,明确合理教学顺序及实施路线。一方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要拓宽深化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衔接的逻辑、连续、整合。
2.中高职教育目标阶梯化
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要先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目标明确了,才能更好的开展衔接工作。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目标应当分别定位:高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能将科研开发成果应用于生产中的专业人才,或一线管理人才、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中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充分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拥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实用性中等技术人才。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关键点
1.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细分任务是基础保障
以往,影响中高职衔接的原因之一为中高职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不同,在业务上,两主管部门统筹和协调不足。因而,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部署、统筹规划、整体安排中高职衔接整体工作,让中高职衔接试点学校能够更加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工作任务,了解工作责任。这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例如,江苏在全国率先中高职衔接试点,就是由省教育厅主管部门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经过了十几年的实践尝试,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课程体系相乘,课程设置有效衔接是核心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前,中高职院校先选派十几个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组成团队,进入企业调研,或者到有经验的院校学习,积累经验。其二,由专业培养目标着手,找到培养模式下人才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评价的衔接点,涵盖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多个衔接点。其三,针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能力需求分析,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整合设置课程,保证课程内容的适用性、连续性,避免出现过去中高职院校两段式重复内容教学、重复能力培养的状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下,中高职应携手一同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作为学生就业的主导一方,应发挥引领作用,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并从目标、方法、关键点人手进行优化。如此,既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技能强化和素养提升,促进全面综合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汉荣.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目标、方法和关键点[J].江苏教育研究,2020(12):58-62.
[2]巴佳慧,徐力,李海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3+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43-46.
[3]周佩秋.中高职衔接“2+3”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6(09):95-98.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课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5B241)研究成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