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一、新媒体和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危机控制、应急管理、危机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
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在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截至2008年,“一案三制”的建设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构建起一个基本的发展框架。然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要求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政府必须要看到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并学会利用新媒体掌握积极的主流舆论导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一)危机传播的范围更大、速度更快
近年来,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都会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这些事件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犯罪活动和谣言传播等。其引发的社会恐慌面越大,传播范围越广,越易引发舆论危机,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消息的发布具有匿名性、快捷性、任意性的特点,网民数量的庞大使网络传播有了爆炸性效果,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危机事件发生的最大舆论场,发挥着比以往任何媒体都高效的舆情源头的作用。
例如表哥事件、房姐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故宫开大G事件等,都是网友首先在微博上曝光,经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扩散,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迅速被全国网民关注及热议,引发舆论危机。
(二)舆论环境为危机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网络是一个意见自由的市场,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借助虚拟身份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但是,网络主体的复杂性和隐匿性使一些网民缺少自律意识,不加分辨地转发、跟帖,这也使网络传播中包含了很多非理性因素,最主要的表现是语言偏激带来的攻击性。部分网友缺乏理性,攻击谩骂满天飞,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反过来又加速了这种不理性的传播,互联网上的舆论危机就像细菌一样感染着不理性的网民,将一些网民推向癫狂的边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在大数据时代,因为互联网的虚拟化,网民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途径来宣泄个人的情感,很多攻击和谩骂为主的不负责任的做法屡见不鲜,这些都会成为危机传播的土壤。
(三)政府对新媒体的管理力度不够
在新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不是信息孤岛,任何突发事件方面的舆论,都有可能随时爆发的可能。因此,在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方面,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监测公众网络舆论动态,增加突发事件进展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对舆情进行良性引导,是处理当前及今后公共危机事件危机防控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背景下,每一个个体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当公共危机发生时,由于恐惧心理,人们往往会对危机进行猜测,而这很可能会造成谣言的传播。倘若政府不能及时准确地对新媒体的信息进行监督,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另外,新媒体时代,各种传播主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夸大事情真相,很多时候政府应对这种情况的办法,只是删除不恰当言论,并没有从源头上控制谣言。
三、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建设的不足
虽然新时期下政府的工作作风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但还是不能排除部分部门里的个别官员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家长制”作风。一些领导人员在一些危机事件发生后采用隐瞒民众的手段,在工作岗位上不作为,一问三不知,甚至临阵脱逃。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民众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僅仅是仅限于接受政府发布的信息。因此,政府这种隐瞒事实、逃避责任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当然,可能也有政府官员担心民众知道危机后会发生恐慌陷入不安,就采取隐瞒的方式。
但是,民众真正的不安来自于不知道危机真相的恐慌,来自于政府的隐瞒。因此信息的公开就是最好的回应,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只有将真实信息发布出去,与民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真正地抵御公共危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新媒体自身建设的不足
目前我国针对新媒体平台内容和技术运营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新媒体管理的法律渊源为《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它已经无法很好地适应管理的需要。另外,针对新媒体的一些行政法律法规的修改,都是在出现问题后才进行的,这就造成了法律法规的缺位,无法帮助政府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公共危机管理。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国各行政机关多针对自己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对新媒体进行管理,由于各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可能会造成法律法规制度执行上的冲突。这些问题都体现了我国针对新媒体平台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不利于在新媒体背景下进行公共危机管理。
(三)参与公众自身的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且不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而且我国大部分的新媒体参与公众比较年轻,心智以及人生阅历还有待提升。这部分群体渴望融入社会,但容易“跟风”,很容易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探讨如果缺少智者的引导劝告,还可能会导致网络舆论走向极端,产生网络暴力等。面对新媒体,参与公众存在法制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下降的问题,在网络上可能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面对公共危机,社会群体存在猎奇心理、恐慌心理。当这两种身份重合时,就会在网络上出现难以控制公共危机的局面。
四、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管理与应对机制的建立
(一)政府要建立健全危机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危机应对机制的建立,要有突发事件应对流程作为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产事故灾难能力不断提高,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只有不断完善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的投入,政府才能树立“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
(二)政府要建立健全舆论引导与媒体沟通机制
建立健全良好的媒体沟通机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网民的生活已经“微博化”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危机应对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善用新媒体,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增加事件的透明度,充分认识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心声,通过他们专业性的舆论监督,可以有效的使信息公开,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尽管新媒体时代公众的情绪有时是难以把握的,但是无论如何,公众情绪的出现存在一定的生成原因和过程,不可能无缘无故、无声无息地涌现。政府部门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找到引爆危機事件的蛛丝马迹,将危机化解于无形。
(三)建立危机事件的总结问责机制
在危机事件平息后,政府要及时进行调研总结,深入剖析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危机应对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形成危机应对的规范与流程,同时针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可以及时止损,改变工作作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些对于提升政府危机应对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冯春.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运用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3]常洁.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商,2016(10):108-121.
[4]王果.自媒体时代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5]刘云龙.自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9.
[6]刘倩男.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与公众的沟通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
杨杰(1995—),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