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保障《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有效的三部曲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197
洪丹丹

  摘 ?要: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体验生活,提高道德认识。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感悟不深;对活动缺乏科学引领;对学生了解不够,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进行有效学习,使许多活动流于形式。因此,教师改变自身的意识,保障学生活动中的有效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一个目标;两个角色;三个还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教学中,教师的“活动”意识的确在不断加强,各种活动五彩纷呈,但是,活动之后,学生学习的收效却微乎其微,活动明显成为课堂的“摆设”,课堂的“形式”。笔者结合亲身实践谈谈教师如何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

  一、围绕一个目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如果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教学目标,不管活动演绎得多么精彩,教学将失去有效的价值。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设计了师生合作演译孙儿帮奶奶穿针线的活动,结果课堂上学生由于紧张,好几分钟过去了,线就是穿不进,在此情况下,由于执教老师明确此次活动开展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学会感激家,体谅家人,做自己所能及的事。”因此,课堂中老师充分运用课堂生成的因素,在“穿针线”活动中因势利导:“是啊,我们这么好的视力要成功穿针线都这么难,你们能想到已经老花眼的奶奶为家人做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吗?”这样的因势利导成功地促成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内心更深刻地感受到家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

  二、转换二个角色

  (一)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在品德课堂的活动过程中,要想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参与活动”为“主动参与活动”,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学生只有在主观意识安全积极参与的状态下参与活动,那么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才会大大加强。如浙教版《父母的疼爱》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者设计了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活动环节,课堂上学生有许多话语想对父母表达,可以怕遭到嘲笑,课堂陷入一种沉默状态。这时,教者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而是对学生进行言语的激励,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有一份感恩的心,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感恩之心,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行动向父母传递我们心中这份深深的谢意!由于课堂中,教者及时把自己一个“指导者”转变成“促进者”,言语的激励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确保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有效学习。

  (二)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品德课堂的活动中,我们倡导学生通过活动的体验自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取向。因此,活动过程中,教者应注意角色的转换,把传统满堂灌教学中的导师形象,改变为学生的“学友”角色,教师本身有其当学生装的勇气,和学生一起共建课堂,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共同学习。只有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体验,获得最真实、最真切的道德情感。

  三、确保三个还给

  (一)活动中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品德课堂的活动中要追求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要在活动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充裕的时间中让学生尽情地尝试、感受、体验。否则,活动将成为“活动形式”。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应以课堂预设的时间为依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中学生对活动的体验是否已到位为标准,如浙教版一年级《吃饭按时、定量》一课中,教师设计了“美食自助餐厅”的活动,老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中表现自我,从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整个活动中,教师只给予学生5分钟的活动时间(学生都还在忙着从众多的食物中“抢”食物,根本没有充分选择的时间),因此,所发现的问题也很片面,而且学生还不愿意进入下一环节。

  活动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时间充足,学生的思维才能动起来,体验才能真起来,学习才能有效起来。

  (二)活动中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活动中,教师还应留出时间的空白,注重活动的动静结合,让学生在静静的思考中感悟、体会。只有经过充分的思考,他们的问题针对性才能更强,思维过程才能够更好的展现,情感也才能得以蓬发。

  如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时教者在学生听了故事之后,引导讨论,得出结论:诚信的无价的。继而让他们沉思心灵深处隐藏的诚信小秘密(5分钟),这5分钟的沉思孕育孩子内心的情感,拨动了情感的心弦,孩子的感悟与体会水到渠成,实现了真正的有效学习。

  (三)活动中还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新课程理念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树立学生主体性意识,要想学生在活动中能进行有效学习。活动中,教者就应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在这平台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原有认知,道德感悟等,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道德观确保学生学习有效性,如执教《我爱秋天》一课时,教者在“我眼中的秋天”这一活动中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上台展示或描叙自己找到的、看到的秋天,因为教者在活动中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目标和方向性也更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活动给《道德与法治》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教师只有在活动中做到围绕一个目标,转换二角色,确保三个还给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韩永平.活动型思想品德课教学初探[J].小学教育.

  [2]朱慕菊.走進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