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数学活动课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4087
方淑鸣

  摘 ?要:本文尝试从可操作性的角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合作学习理论,每单元设计一堂活动课,以小组间才艺、必答、抢答、挑战、应战的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以“活动”代替“练习”,没有个人的得分和等级,只有小组间的竞赛,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内容宽泛。既能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又能保障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主动、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小组合作;减负增效

  一、数学单元活动课产生的背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可我们的老师、家长分数观念仍然十分强烈。孩子学得怎样?总想有个量化的结果。周末练习、单元练习、AB卷等练习卷铺天盖地,学生苦不堪言,课业负担十分繁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又是施教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承担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任。

  二、数学单元活动课设计的意义

  教师如何承担这份减负重任呢?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学生的课业负担?笔者认为,如果是强迫性的课业,学生是被动接受完成,没有内驱力,这样的课业就是负担;如果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那就是有动力的、愉悦的就不是负担了。小学高段每单元一次的数学单元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单元练习卷的蜕变,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的要求。它不计个人得分或等级,不给学生贴标签,只有小组间的竞赛,有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有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有猛然醒悟的愉悦,有小组获胜的欢笑。它不失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种新举措,它让小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心情愉悦,自发的接受评价。并在活动中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素养。

  三、数学活动课实施的策略

  (一)定好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准备素材

  每单元新课结束后,学生为了在活动课上表现自己,大展自己的风采,都能自觉地去准备。活动课中,由于有些活动题是开放式的,学生追求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他们的努力也是无止境的,复习本章知识及与本章有关的知识,钻研一些拓展题,设计出自己的解题新招,提出一些疑难问题让同学解答,否定课本中某些陈旧的知识内容,编出与时俱进的生活实际问题……活动的开放性,往往使学生乐此不疲

  (二)设计好活动表格,定好活动程序

  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组,每组约10个同学。分组时,综合考虑学生性格差异、能力水平、原有基础等因素,使各个小组间力量旗鼓相当,具有可比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总题数,并事先在黑板上设计好记录答题数表格及优胜组( ? )质疑大王( ? )应战能手( ? )。

  (三)教师组织开展活动

  1.才艺大比拼:各组展示最好的单元知识报3份

  一单元结束,学生会自觉去梳理知识,设计一张小报,在活动课评比。评比的标准:版面是否美观、工整,内容是否充实、完整,是否有独特之处。各组呈现后,派出讲解员诠释内容,然后全体同学各抒己见,评比出最优的前5张,每张计5题,其中一组领先得10题。学生的兴趣一下被点燃,盯着下一环节。

  2.抢答题

  这是第二层次的训练题,教师可编出一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题目。如《圆的周长和面积》中可编出类似这样的题:小明骑着外直径是0.6米的自行车,想要通过一条720米长的大桥,车轮要转几圈?

  编制这类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解题技能。而在抢答的形式下,必然会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知识的巩固率,提升知识的实用价值。

  3.第三层次题可安排开放性的挑战题、应战题

  某同学提出本单元中自己不能解决,或是别的同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让另外三组同学答疑,如果别组同学不能解决,最后由该同学或教师来解决,证明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值得肯定。

  最后评出以总题数最多的优胜小组,同时评出“质疑大王”“应战能手”,激励大家比、学、赶、超,为下次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实践后的反思

  二学期的实践与探索,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练单元活动课的重要性。每单元结束,学生很期待,很向往,期盼着早日到来;新单元开始,学生满怀信心。学生的精神面貌、自主性、獨创性等主体精神品质有了很大的改观。究其原因,单元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化静为动,变单一练习评价为多元评价

  单元活动课,变过去单一的认知评价为知识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多元评价,变过去的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变严肃的考场为动静交互的训练场。由此而产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效应。

  2.师生关系更友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过程。“单元活动课”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考学生、老师居高临下,学生被动应战的尴尬局面,老师由考官变身为活动的主持人,变师生间的“敌对”关系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

  3.同学关系更和谐

  单元活动课,以小组为单位活动,计算的是小组的总题数。因此改变了过去那种每逢考试,学生各自为政,人人自危、被动应战的被动局面。他们有自主探究,又有合作交流,争取集体的出色表现。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得到升华。

  4.教学相长,以学促教

  单元活动不仅使学生受益匪浅,而且教师本人从中也深受启发,“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学记》)。在活动中教师会因为受到学生的质疑问难,而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看到自己对有些事物的一知半解,而受到鞭策,发奋学习;教师也能在学生的答问中汲取营养。真可谓教学相长,一举多得。

  “单元活动课”确确实实为学生所喜爱,从孩子们下课时洋溢着笑容的脸上,可以看出这样的课,是他们向往的乐园,真正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使孩子们更喜欢数学课。教育部长陈宝生誓言:减负没有成效,绝不松手。如今我们减负有成效,也绝不能放手。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