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现代汉语中的重动句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3579
陈仕佳

  摘 ?要:本文从重动句的定义、结构特点、分类、功能四个方面简单论述、呈现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现代汉语重动句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在VP1与VP2的焦点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重动句;结构特点;分类;功能

  重动句作为现代汉语日常口语运用的独特重要句型,学界对其研究较晚,研究也不够体系。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日益发展,而对于重动句的教学却较少涉及。究其根源,还是重动句的本体研究不够。所以将目前重动句研究成果系统总结是很有必要。

  一、重动句的定义

  叙述词复说、动词照抄、复动句、动词复出、复制动词句、动词拷贝结构等概念指的都是重动句。20世纪80年代以前,重动句只被视作附属在动宾或者动补结构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定义较为多样。

  观察以下例句:

  (1)他喝酒喝醉了。

  (2)他吃饭吃多了。

  (3)他讲课讲得很棒。

  我们可将重动句定义为“一种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性成分,再重复该动词而后带上补语性成分的单句或者分句形式,其结构表示为S+VO+VC”。

  还有一类句子:

  (4)吃桃子就要吃好的。(刘雪芹,2003b)

  (5)抽烟抽荆山红,喝酒喝荆水液。(刘雪芹,2003b)

  (6)拼命也得拼过去呀。(吴强《红日》,刘维群1986)

  他们是紧缩复句,而不是单句,不构成重动句。

  二、重动句的结构特点

  (一)动词的特点

  重动句对动词的限制并不严格,不论是延续性、非延续性动词,及物、不及物動词,单音节、双音节动词,只要语义上符合就可进入重动句。但以及物动词、单音节、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双音节词以及离合词为主。所以,重动句中的动词不包括存在动词“有”“在”和不具备支配功能却能够带宾语的动词“是”“成为”等。唯一的例外是“象/像”字,如“这个孩子像他爸爸像极了。”

  延续性动词:

  (7)他等她等了半个小时。

  (8)她写这本书写了六年。

  非延续性动词:

  (9)a.他跳水跳了两次。*b.他跳水跳了半个小时。

  (10)a.他放火放了好几次。*b.他放火放了半个小时。

  (11)学校出现这个事故出现两次了。

  延续性和非延续性动词都可用于重动句,只要符合语境逻辑即可。很明显,“跳水”和“放火”是短暂性的一次性动作,所以放入重动句时,可用“次”而不能用持续较长的时间来修饰。

  及物动词:

  (12)她看书看得入了迷。

  (13)他打球打得很好。

  不及物动词:

  (14)a.他去北京去过两回。b.他去北京去了七天。

  单音节动词:

  (15)他洗衣服洗得很干净。

  (16)她骑马骑得很好。

  双音节动词:

  (17)他想去留学,所以学习英语学习得很认真。

  离合词:

  (18)老师上课上了两个小时了。

  (19)下雪下了一整天。

  能进入重动句的动词类型多样,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关键在于动词搭配的适应性以及动词与补语之间的逻辑合理性。并且VP2的动词多可带时间、数量补语,“了”和“过”以及否定词和各种副词修饰,如“他考试又没考过”“你读书读得真好!”等。

  (二)宾语的指称

  重动句的宾语也相对开放的,只要语义上协调搭配,任何形式的宾语都可以进入重动句。

  诸如动宾短语、光杆动词、“的”字短语等多作无定的宾语进入重动句。

  (20)她喜欢看电影喜欢得要命。

  (21)他喝酒喝醉了。

  (22)老百姓恨偷东西的恨透了。

  有定的宾语也存在不少。

  (23)我吃这种面吃上了瘾。

  (24)大家听祥林嫂的故事都听烦了。

  (25)我看他下棋看得一头雾水。

  (三)VP1与VP2两部分的语法地位

  重动句的谓语部分是由VP1和VP2两部分构成的,语义上看,VP1主要是提出一件事情,交待“做什么”,VP2则主要是对VP1进行补充说明,交待“做得怎么样”。

  虽然自然焦点常置于句尾,且VP1出现在VP2之前,但VP1既不是出于语义上的需要,也不是出于句法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功能上的需要,所以重动句的焦点应该在VP2上即句意表达的重点在补语部分。

  如以下例句:

  (26)他喝酒喝醉了。(语义重点在“他醉了”)

  (27)大家听祥林嫂的故事都听烦了。(重点在“听烦了”)

  (28)我看他下棋看得一头雾水。(重点在“我一头雾水”)

  可是以下句子呢?

  (29)她喜欢看电影喜欢得要命。

  (30)老百姓恨偷东西的恨透了。

  (31)我吃这种面吃上了瘾。

  语义的重点在强调某种特殊的人物和事物(特别强调是“电影”而不是别的什么事物,特指“偷东西的”人而不是其他人,特指“这种面”而不是别的面。)

  初步探讨,当出于人个人情感表达自身喜好偏向时,重动句的焦点在VP1上,而陈述事实、表达主观判断、表达对象更具客观性时,重动句的焦点在VP2上。

  三、重动句的分类

  从VP1与VP2的语义联系上来看,重动句主要可以分为两类:致使性重动句和非致使性重动句。

  (32)a.他吃中餐吃胖了。b.他吃中餐吃多了。

  (33)a.他讲课讲得口干舌燥。b.他讲课讲得很棒。

  (34)a.他想儿子想得都要发疯了。b.他想儿子想得少了。

  a组行为发生后发生了某种改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某种结果,我们将此类重动句称为致使性重动句。而b组陈述的是一个事实或者现象,该动作行为没有对动作的主客体造成影响,即为非致使性重动句。

  (一)两类重动句的补语类型

  致使性重动句的补语只有结果补语与状态补语两种。

  (35)那个花瓶搬家搬丢了。(结果补语)

  (36)我唱歌唱得嗓子都哑了。(状态补语)

  非致使性重动句补语类型较多样,还可以是程度补语、可能补语、情态补语、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

  (37)他想你想得不得了,快去看看他吧。(程度补语)

  (38)“病重,并不见得难治。只要断症断得准,下药下得对!断症最难!”(老舍《四世同堂》)(可能补语)

  (39)他唱歌唱得很好。(情态补语)

  (40)他看课本看了四五遍了。(动量补语)

  (41)他走路走了整整三天。(时量补语)

  (二)两类重动句的语义指向

  致使性重动句中,补语C语义直接指向主语S。

  (42)我们爬山爬累了。

  (43)他想家想得睡不着觉。

  上述案例中,分解语义可知,(42)句表达的是“我们爬山,我们累了”(43)句则是“他想家,他睡不着”,补语与主语联系紧密,有直接联系。

  而非致使性重动句中,补语C不仅能指向宾语O、指向动词V,还可以指向主语和动词,但不能直接只指向主语S。这是区分致使性重动句与非致使性重动句的语义标志之一。

  (44)你爸淘米淘得不干净。(指向O)

  (45)我出题出得很难。(指向O)

  (46)你开车开快了。(指向V)

  (47)他投篮投中了没有?(指向V)

  (48)你找我找对了。(指向S+V)

  (49)难道老师批评你批评错了?(指向S+V)

  四、重动句功能

  从目前学界研究来看,重动句在句法和语义方面主要具有解决离合词引进补语的问题的功能;重动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出于汉语句法结构上的需要(刘维群);在句法构造上能使动词多带连带成分,便利构造对比和配对的语句(何融,1958);可以解决动词同补语、动词同宾语都不能分开(粘着形式)的“双重障碍”(王力1944、赵元任1948);可以在结构上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用单句形式来表达交句的内容,还可以在语义上对动作行为进行强调,使得动作行为与受动者、与结果状态之间的关系更为明确(赵新,2002);可以解决宾语、补语同动词的立体语义关系与线性句法排列上的矛盾(戴耀晶,1998)等等。但这些功能不能算重动句的主要和独特性功能,都可以归结为解决“宾补争动”的问题。诸如把字句、被字句以及VOC句式都具有该项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重动句,重动句的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并没有被探究出来。

  从重动句的语用角度入手,可以发现重动句具有以下独特功能:

  1.表示原因解释、条件限制,提供背景信息。

  (50)要说那天出事,还就是因为买菜买多了。(BTV7《第七日》)(原因解释)

  (51)我从小吃南瓜吃怕了,所以直到现在我都不吃南瓜。(原因解释)

  (52)你想啊,你开题开好了,以后轻松啊。(条件限制)

  2.口语色彩浓厚,书面语体、公文、政论语体中较少出现;而在生活语言运用中必不可缺。

  3.常作为新闻事件标题中的“事件标题”。

  “事件”一般指“造成某种超常结果或产生一定影响的事情”。结构上,事件=活动+结果性成分。而重动句结构“VO+VC”中,“VO”可以代表某種“活动”,“VC”可以代表某种“结果性成分”。所以,重动句是表现“事件”范畴的典型句式。这是重动句报道“事件”的优势条件之一。

  4.突出强调特定活动中动作行为达到的量。

  (53)过节过穷了吧。

  (54)摸奖摸到了轿车!

  (55)这回考试考得还行。

  重复本身带有强调含义,但重动句重复动词,其意不在强调动作本身,而在于强调一种动作行为所达到的量,所强调的是一种结果性、判断性、程度性的表达。

  五、结论

  关于重动句各个方面的研究,学界已有所涉及,尽管在许多方面大家都自己的见解。但是,总体而言,重动句是一种谓语动词后带有宾语性成分,再重复该动词而后带上补语性成分的单句或者分句形式。其对动词和宾语形式的限制都比较宽泛,主要遵从符合语用环境与用语习惯的原则。其功能主要是一种强调某种活动中动作达到一定量的口语表达。所以,重动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1):80-86.

  [2]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宾语指称意义研究[J].汉语学习,2005(5)35-42.

  [3]刘雪芹.重动句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4(1):46-48.

  [4]刘雪芹.重动句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1):67-72.

  [5]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4(3):37-42.

  [6]项开喜.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7(4):260-267.

  [7]陈明舒.动词部分拷贝句的定义与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141-144.

  [8]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