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深入认识《边城》一书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
3.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美,并学会运用书中一些优美的词句
4.通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孩子们喜爱读书,亲近阅读,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
二、阅读活动方案
1.选择书目:《边城》
2.时间安排
(1)在校期间每周三3、4节课为固定的学生集中阅读活动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
(2)周一到周五建议学生放学回家保证半小时的阅读时间
(3)周末要求学生保证至少2小时的阅读时间
3.阅读数量要求
每周读50页左右,其中要有三至四篇文章采用精读法。
三、教学过程
(一)共读——走进作者与时代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二)共品——品读环节与人物
1.景物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2.民俗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管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2.人物美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祖父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做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而二佬傩送,他则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跟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三)共鸣——碰撞个性与见解
《边城》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你是如何看待翠翠的爱情观的?你认为翠翠会等傩送回来吗?
或许翠翠的爱情启蒙于傩送,两人情投意合。但是傩送认为祖父为人弯弯曲曲,不索利,天保的死也与祖父有关,所以他放弃了对翠翠的感情,坐船下了桃源,离开了茶桐。
或许翠翠所向往的爱情是简单纯粹的,无所谓外在,无所谓物质,她在乎的是灵魂的契合,精神的和谐。《边城》中翠翠、二佬之间的爱情,简单纯粹,不掺杂私心兽欲,但是又热烈执着,无言坚韧。可以说,这是湘西原生态爱情的一个缩影,在湘西这个原生态的环境中生存的男女愛情故事如原始神话一般美好、隽永。或许翠翠会等傩送回来。
(四)共悟——感悟思想与主题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