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素养”已成为一个经常使用的关键词。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理念也体现在音乐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中。它强调以音乐美学为中心,倡导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作,强调音乐与文化的联系和多学科的融合,注重完善评价机制。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核心素养
一、音乐的审美
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是将音乐纳入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音乐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使音乐偏离了人类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由于受某些思潮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音乐的道德价值,把音乐教育作为促进道德教育的工具。应该说,音乐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但音乐教育的优势在于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给予情感支持。因此,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美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使生活丰富多彩,使人温柔充满爱。这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体现这一理念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体验,努力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具有音乐审美识别能力的音乐听众。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音乐美育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元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功能,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最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枯燥、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音乐应以整体的方式体验,理解“整体大于要素之和”的心理原则,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产生情感的反思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把音乐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片断化的教学。重视艺术实践的本质,放弃科学实践的实践,是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原则。这也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强调音乐的概念应尽量与声学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称之为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时间、听觉和情感的艺术。简单的记忆概念对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毫无意义。还应指出,学生技能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情感参与之中。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二、音乐的创造性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许多国家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例如,为了研究音乐在人的创造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国于上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设立了“零点工程”研究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国也更加重视音乐对人类智力的发展,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但是,我们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效果并不显著,特别是由于一些功利性的影响,使得音乐教育不能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重申音乐教育的创新价值。尽管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各学科的青睐,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尤为突出。首先,音乐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创作过程,我们称之为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欣赏。无论是学生的表现还是欣赏,都必须伴随着创造性的表达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即有多少听众对同一首音乐有不同的感受。这一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提出音乐不求统一的答案和音乐课不求终结的道理。第三,音乐的情感特征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作热情,并在积极参与中表现出个性和创作能力。我们相信,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个性的体现,每个人的倾听和欣赏都是一种独特的理解。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音乐的表达与社会交际
人们需要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表达自己。许多观点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但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许多人类的经验和情感可以通过舞蹈和音乐等其他媒介更充分地表达出来。古人曾说,言不足以唱,而唱不足以舞。对学生来说,自我表达的机会越多,自我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子琴的过程中,不关注电子琴的演奏技巧,而关注这种高科技乐器所提供的各种表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即兴表演的可能性。在这次自由表演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自信和勇气。因此,音乐教育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情感提供了可能。这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需要在公共场合表达个人观点的话题之一。这种表达对于人格发展的价值不可低估。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經验来培养自信。音乐教育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唱歌,要有自信和表现力”,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形式往往是集体进行的。他需要学生牢固树立群体的和谐意识。虽然个人技能往往是在音乐中发展起来的,但大量的音乐活动是在群体中产生的,成就是通过集体力量获得的。这种协调的群体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往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的价值体现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应着重于四个方面:认清中国和世界音乐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认清认知音乐的主要形式、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了解音乐在舞蹈、戏剧、影视中的应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音乐发展的背景和社会意义。音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中国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了解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参考文献
[1]黄琼莉.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大众文艺,2016(10).
[2]闫浩.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音乐时空,2015(23).
[3]张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大众文艺,2011(05).
[4]冯蓉.音乐教育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6(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