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7655
何兴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可改变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就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生动而迅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节课時,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同时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

  (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

  (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

  (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学生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理解的记忆很容易遗忘。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国共十年对峙》一节时,学生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红军长征的路线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农村革命根据地地图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把革命根据地用不同颜色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红军路线进行演示,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了解了革命根据地的分布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解了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目标,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探索,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互动,能够使学生由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孙中山三民主义》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图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学生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