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培养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7261
张荣斌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性学科,其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手段,而是小学数学新课标改革后对教师数学教学的一项具有创新性质的教学要求,其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培养成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仅仅简单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自觉形成自主学习解题的思考能力。老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动手操作能力结合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本文接下来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展开探究。

  一、创设适宜情形,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涉及知识较广泛,且多数知识与生活内容相挂钩。因而教师在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教学时,可以多多创设一些生活化情形与课堂知识融合,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小学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由基本的数理知识结合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化抽象为具体,更好的解决很多同学陷入上课听的懂,做题却模棱两可的窘境。利用培养对学生数学实践的动手能力,快速解题。走出思维固化,难以解题的学习障碍。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中“空间几何基础概念”为例,空间几何概念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几何概念的小学生来说课本上晦涩的抽象公式存在一些困难。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探索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与体积公式的关系。教师在上课前事先要求学生准备两个同等底面积、同等高度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同时再准备一小袋沙子。教师让学生利用圆锥体装满沙子再导入圆柱体中,让学生观察要进行几次这样的实验操作可以用细沙将圆柱体装满。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需要三次重复实验,圆锥体可以将圆柱体装满,因而让学生更好理解圆柱体体积是圆锥体体积三倍的数学概念,并更便于学生记忆圆柱体体积公式和圆锥体体积公式。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动手操作热情

  小学三到五年级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十分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贯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正是呼应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事物,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的热情,使学生乐学、善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教学中,单纯的语言教学方式难免对于小学学生有些枯燥无味,尤其是面对一些基础性的数理概念,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以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准备30个小棒,要求学生将小棒分类捆绑,四根一捆和二根一捆两种形式。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分别拿出两捆四根一捆的小棒和四捆两根一捆的小棒,让三年级学生用加法计算,两捆四根一捆的小棒和四捆两根一捆的小棒中分别各自有多少根小棒。并要求学生计算完后会发现这两种取法的小棒数量都是为8根,再出几个类似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搬弄小棒,要求学生总结出每次实验中几个以多少组合的小棒与对应根数相同组小棒的数字,让学生自得出假发中的“几个几”可以对应到乘法中“几乘几”中来,这样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总结出数学中蕴含的规律性,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的到鼓励和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很快了解到乘法中“几乘几”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更好的认识到乘法的含义。

  三、鼓励交流,注重合作

  课堂上适当的交流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锻炼动手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在教师布置实验中大胆交流各自心得体会,互相分享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和疑惑,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的到学生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合作与实践是处在一个相辅相成的平衡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加速发现规律的速度,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学生间差异性的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升华结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中“三角形的内容”中涉及的三角形的性質为例,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六根长短不一小木棒,让各小组学生利用这六根长短不一的小木棒组合成两个三角形,并思考三角形与木棒长短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十分钟后,一些小组组成了三角形,而另一些小组没有组成三角形。教师这时可以进行引导,指出组成三角形的规律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组成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一起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可见,实践探索,动手操作,学生亲自参与是何等的重要。

  四、总结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教育中属于一种极具创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方式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有利于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运用动手操作能力方式打破学生学习困境,对于让学生摒弃学习模式僵化,解决学生局促于解题思路过于狭小的学习困境有着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虹.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64-165.

  [2]陆银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探讨[J].基础教育论坛,2019(19):25-26.

  [3]张国臣.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6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