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的力量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177
赵文静

  笔者从2009年9月走上讲台至今,综合自己短暂的教学经验以及坚持不懈的走入他人课堂而学习来的间接经验,对语文课堂加入十分钟的阅读训练是否重要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现课堂十分钟的阅读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以下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口才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已越来越被重视,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却远未把培养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放到应有的位置。

  1.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才训练不容忽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读、写,轻听、说。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口才训练非常必要

  当今的社会,人际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才?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因此,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有很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不能放松对他们的口语训练。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才训练十分迫切

  目前,我们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进入高中的学生,目标始终瞄准高考,而高考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埋头于练习题,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而且相对初中生来说趋于封闭,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已不多。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就越少,锻炼机会越少就越不会说。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社会对跨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思维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在口才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为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为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

  我们都知道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看来,口才表述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才表述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述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收集材料,做个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把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阅读教学过程与作文教学过程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运动。如何使这个主体运动达到优化的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近一年以来,我有意识的尝试了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的几种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较好地发挥了整体的优化作用。首先,阅读什么题材的文章,就启发学生模仿写作此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写作此类文章能力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精彩的语段。读到精彩的,利于我们的学生模仿的语句时我会刻意的放慢速度,以便同学们能够听得清,记得牢,有时我甚至要求他們记录下来当堂进行模仿。其次,阅读学生作文以及周记中的优秀文章。同学们自己的文章在学生中间很有亲和力,更利于同学接受,同时阅读同学的文章无形中也可以给别的同学以促进:这样的文章我能不能写?如果我也能够写得出,那我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当然这样一项工作,我们只要开了头,接下来是完全应该把这十分钟交给学生的。刚开始进行针对性训练的时候,总是我每天朗读准备好的文章,而且我有意选择一些相同体裁的文章,毕竟没有一种体裁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因而我最初鼓励不喜欢这种体裁文章的这一部分学生自己找文章,如果找不到可以自己写,如果两者都没有做到,那么你只能听我读你不喜欢的文章。接下来的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不喜欢我选择的同一体裁文章的同学包揽了课堂的十分钟阅读时间。这样班级又有一部分学生要难受了,为了免受“折磨”他们就得自己收集材料,从报刊杂志上选择优秀的文章朗读,争取阅读的主动权。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大家终于养成了收集优秀文章的好习惯。但另一种“战争”仍然存在,那就是谁先站起来朗读谁就是赢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