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育人观;精品观;师徒观;再教育观
党的十九大以来,企业的产业链在不断升级,创造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成了产品的基本要求!中职教育怎样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呢?笔者就此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提出了四项机制!
一、在思想认识上坚持一个学生也不能掉队的育人观
生源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传统的生源地是初三后学生,经过初三分流或者中考后录取,部分学生是社会生。由于普通高中的层层选拔,职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思想波动较大,易于流失。
1.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育人宗旨
做好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岗位目标工作责任制,实现职责权利义务的统一。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把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向社会宣讲,让老百姓吃透精神,认识到兴办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打消顾虑,放心的送孩子来上学,从而提升生源的质量。
3.搞好社会调查,建构和谐育人氛围
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建构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学生在任何环境下都在接受教育的社会氛围。
4.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心理、体质、社会适应性等方面个性化比较强的学生要多下功夫,加大交流,采取可行性方案帮助学生客服不足。
5.建立帮扶档案
了解学生困难,尽最大限度给予解决,重点帮扶,用教育爱打动学生,坚持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一个学生都不能掉队的育人观。
二、在专业建设上要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精品观
社会在不断发展,传统的用工观念不断变化,单纯的劳动力技能型人力资源已不再是社会需求的主流群体,创新型质量行品牌型人力资源日益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
1.职业教育要发挥已有的办学优势,强化精品专业的社会效应
把学校已有的专业进行中和平衡,大胆取舍,对于师资力量充足、社会影响大、前头看好、学生就业有保障的专业要加大资金扶持和人力扶持,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办成精品专业,推向市场,产生社会价值,发挥精品专业的市场效应。
2.职业教育要加强社会调查,创新办学思路
做到高屋建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与企业多联系,多渠道收集社会信息,经过综合平衡,确定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以保证学生能找得来,学得好,送得出,就业好,前途有保障。
3.职业教育要大胆推广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在育人模式要相互联合,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把学校办到企业中去,又可把企业搬到学校中来,这样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防止培养人与用人的脱节,防止教无所用的社会弊端。
三、在人际关系上坚持传统理念上师徒观
传统理念上生产技能的习得都是在师傅带徒弟的双边关系中运作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旦走向企业,在参加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身份会立马发生改变,由原来的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
1.师徒观念的确立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
企业为保障产品的质量与信誉,就必须在每个部门设置德高望众、技术过硬、威服四方的人来负责工作。
2.师徒观念的运作体现了徒弟对师傅的尊重和师傅对徒弟的爱戴
历史上任何一项生产技术的传承都是在师徒血溶于水的关系中潜移默化的结果。徒弟只有尊重师傅,才有可能在师傅的言谈举止中获得师傅的教化,习得某项技能。而师傅只有在被尊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心平气和的教徒弟,此所谓尊其师而信其道!
3.师徒观念的存在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在企业化运作的过程中,师傅对徒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技能展示、语言讲导、示范动作等方式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师傅的人品、学识、技能、经验以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徒弟,渐渐内化为徒弟的个体动机,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和工匠精神的养成。
4.师徒观念发展,有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以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
四、在学生发展上坚持就业后再教育观
所谓学生就业后再教育是指中职学生在完成了学制规定的课程教育教学被安置到用人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后,再次回到学校接受教育或者以其他形式接受教育的学习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于社会化大课堂中成人教育的各种形式。成年人就业后的培训、函授、自学、脱产学习等,都是就业后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实习,一旦学生安置后就很少回头望。原因是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就业后再教育的学习。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的社会知名度。中職学校的学生进校年龄一般都是15~17岁,经过3年学习,毕业时年龄是18~20岁。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较低,涉世较浅。他们一旦走向生活,参加工作后,肯定会遇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结果导致学生失业率较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对学校的声誉和中职教育的发展都造成极其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中职教育再发展的过程中,要经常搞好社会调查,了解毕业安置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就业不理想的学生要动员他们重返校园,接受教育。通过强化学习,掌握过硬本领,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更好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总之,新时代的到来,对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观、专业设置的精品观、传帮带的师徒观、中职学生就业后的再教育观是笔者的一些绵薄认识。只有顺应潮流,锐意改革,才能长足发展!
作者简介
赵彦良,商洛市商州区职业高级中学,中小学一级历史教师,陕西商洛,72600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