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7544
张生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各方面能力的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学习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大专学校在文化课程上不同于高等院校,但是在教学形式上不完全同于大学,可能会涉及到更多实践性的专业技能课,这对于大学来说可能更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情操与品格状况等。而大专体育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些问题,所以,体育课已经是大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大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阐述,并且提出想一个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能力;培养方法

  一、引言

  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体育教学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大专体育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国家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专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从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体育教学至关重要。本文从大专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意见,希望对我国大专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大专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机械化现象严重。很多大专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是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也习惯于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一过程中,没有将体育教学的真正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由此可见,在实施传统的大专体育教学过程中,其方式方法具有较强的机械性。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因此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不仅降低了体育课程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培养体育精神和养成良好的竞争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我国现代社会的需求,不利于大专院校学生在毕业以后更加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只注重形式上的教学。在传统的大专体育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灌输体育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能够被动地按照教师的方法接受知识。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生动性,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能够单纯地进行项目技巧记忆,实践时间相对较少,针对课程本身而言,学生无法从本质上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动作要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只注意教学形式,而缺乏实际操作。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凸显出来,新时期,大专院校在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体育精神,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专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

  1.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大专体育课程的主要运动项目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健康身心的形成与发展。例如:跑步,它要求运动者能够长时间、习惯性地充分活动全身以及协调全身,从而达到体能上的提升。不仅如此,在跑步的过程中,往往更重要的不是人体本身的身体素质,而是人的精神意志。在运动量逐步变大的时候,运动者很容易因为肌肉和内脏的贫乏而想要放弃,而此时,如果运动者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监督下坚持了下来,那么其不仅打破了自身体能的一个极限,同时从侧面也提高了其自身的精神意志。一旦经过长时间练习,并将此形成为习惯,该学生之后再做任何其它有难度的事情时,都会变得不轻言放弃。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竞争意识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等先进设施。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田径的传接棒,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体育知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田径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既寓教于乐,又使学生知道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对学生日常学习及日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3.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对提高体育兴趣是很关键的,教师必须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开展教学。在应用多媒体展开教学的基础上,接下来还应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

  4.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发展。学校体育作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交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游戏、运动、竞赛,并通过在体育活动中进行的频繁的社会交往,每个人都可以使自己的社交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此外,众多的体育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尤其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选择在集体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这些活动方式上的不同,体现着学生的不同个性,也能充分地调整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课程,才能增加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四、结束语

  大专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及时进行教学模式及理念的转变,才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大专院校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体,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人才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了解一定体育专业知识,也能够从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升学习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俊.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01):124-125.

  [2]邱晓军.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5(05):105-106.

  [3]代魁.浅谈大专院校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0):25-2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