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家庭环境、个人能力、学习习惯及知识基础的差异,造成同班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很大。本文力求通过实践纪实,展示一种切实有效的“拜师结对子”的学习形式,探索一条促使学生间真诚互助合作共同进步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学生差异大;困扰数学课堂教学;激励帮扶;共同进步
现在生源的暴增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成绩和质量下滑的风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本文想从“拜师结对子”入手,探索“激励帮扶”的方式方法,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互助活动中共同进步和发展,整体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也期待与同仁们的交流和探讨。
一、“学困生”问题的引出
我校前身是厂办小学,地处偏远,生源来自本厂职工子女,每年入校新生二三十人左右,因此学校小巧精致且相对封闭,教师也相对单纯敬业,(社会上流行的有偿家教办班等风气均与本校教师无关),教学成绩一直名列片区前茅。学校自创办20多年来,虽说学校每年只毕业20多人,但在中国近乎所有的名牌大学都有我校学生的踪迹。这是我校的骄傲和荣耀,也是对学校全体教师的褒奖。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学校由企业办学划归地方政府,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也改变了封闭的生源。附近农村的生源慕名而来,蜂拥而至,致使各班级人数成倍暴增,由此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困惑:首先,课堂学生人数剧增且层次不齐,造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吃不了”且跟不上节奏的尴尬,教师则两头不落好!其次,原来学生人数少,作业批改快,辅导反馈也及时,效果较好。而随着插班生的增多且差异很大,不仅作业批改困难还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纪律乱、氛围差,整体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致使有些家长到学校抗议:要求拒收外来学生!面对诸多问题,我积极想办法找对策,苦苦寻觅着提高数学学习成绩的办法……
二、“学困生”问题的转机
转机出在一次单元测试后,在讲解订正试卷时发现一个现象:试卷满分或高分的学生无所事事,分数低的“学困生”则需要逐题讲解和帮助,一节课下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订正不完一张试卷,针对这种情况,我解放思想,把自主权放给学生,在班级里推行“结对子”互帮互助学习小组,每次订正作业试卷时都先让同学之间释疑解惑,同学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统一讲解答疑。订正后同桌之间互批对错,这样做课堂纪律虽有些乱,但由于是点对点的精准辅导,订正的效率明显高了,也解决了反馈不及时的问题,还减轻了教师讲解、批改的负担。但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后感觉学生的进步不明显,问题出在哪呢?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在帮助“学困生”时没有真正讲解而是直接让“学困生”抄写,甚至在互批时有学生不负责任,即使订正错的也打“√”号,这些问题又让我陷入了沉思反省……
首先怎样才能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和能学好的信心,促使他们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其次怎样才能使优秀生愿意并认真的帮扶“学困生”成了我要研究的课题。
三、“学困生”问题的突破
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挖掘身边资源,用身边真实事例打动激励“学困生”的上进心。如:我校的一名学生陈洁(化名)参加中考,成绩优异,被一所知名高中学校录取,那所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是三年高中免收学费、包吃包住、连三年的校服费都免了。你们说学习成绩优秀好不好?同学都说:好!并且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我说:其实还有比这更好的呢,原来我校学生徐娟(化名),被德国一所大学录取、不仅包吃包住、还包来回的飞机票呢!同学们听后更是心往神怡,也调动了大家主动认真学习的积极性。
2.树立尊敬“学优生”的风气并激发“学优生”的个人成就感。如:我让“学困生”拜“学优生”为师傅结对子,第一阶段:只要“学困生”考试及格了,我就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还让“学困生”拿着奖品发给师傅并说声:谢谢你的帮助,我会更努力的!并照相留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和努力,“学困生”及格已不成问题,并且学习的意愿和信心明显增强。而学优生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助人的乐趣。这时进入第二阶段:我提高奖励标准:只有“学困生”分数达到75分以上时才对师徒二人同时进行奖励和表扬,这样奖励促成师徒二人齐心合力共同学习。在师徒共同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进步了,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也得到改善。而学优生不仅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而且讲解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树立进步较大的“学困生”为学习典型。如唐伟同学,原来测验经常四五十分,现在经常七八十分,还有几次90多分,唐伟同学有一段时间成了“学困生”学习的榜样。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同样优秀。
经过两学年脚踏实地的努力,我班已经从及格率不满85%达到及格率100%,优秀率从不足60%达到或已经接近90%,学习风气也明显改观,教学质量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口碑越来越好,要求转入的学生仍不断增加。
四、“学困生”問题的反复
“学困生”的缺点、毛病是长期形成的,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立即改好的。他们有上进心,有要改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们长期形成的拖拉、敷衍、不认真的毛病在不自觉中就会露出头来。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抓住反复点,促进其改进和提高。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长期而又复杂的。作为教师必须看清这一点,并坚信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即使我们的转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也一定会在我们的转化过程中有所进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