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古人云“八政”之“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对于学校而言,最大民生之一就是师生员工的餐饮保障。而高校食堂,是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饮食服务的主要场所,是高校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的后勤保障部门。因此,高校的食品安全同样是民生的大事。然而,近年来社会上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不但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更为严重的是使人民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空前降低。
二、构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1.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俗语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该以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食品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制定有关原材料采购、运输、存储、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规章制度;有关食品卫生标准的规章制度;有关食品安全检验的规章制度;对于违反相应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处罚制度等等。在管理上,实行管理责任制,使得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人。这样一旦出现责任事故,可以迅速查明并及时处理。
2.处理好后勤社会化与食堂公益性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高校食堂出现了转租或承包、引入第三方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等后勤社会化行为,但无论进行怎样的社会化建设,高校食堂都不应迷失其公益性本质,也即要坚守“公益性第一”的要求,而不能把“盈利性”上升为第一位的要求。
3.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和食堂从业队伍。食品安全做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人”。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员工培训、观摩学习、交流活动等形式,提高高校食堂管理人员以及食堂员工的业务水平,熟知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卫生知识、营养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等,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对于师生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三、食品安全的实证分析——以黑龙江大学学生食堂为例
通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黑龙江大学学生食堂始终坚持以公益性投入为主体,摸索市场化运营,逐步形成了以基本大伙为主、特色经营为辅的经营模式,具备了现代新型高校餐饮的雏形。学生食堂已基本实现了安全管理常态化、操作流程规范化、经营管理制度化、环境保洁物业化。
1.食以安为先,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实践中,一切餐饮活动必须“安”字当头。黑龙江大学饮食服务中心要求食堂职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生命诚可贵,餐饮“安”更高,时刻从维护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做好本职工作;按照每个岗位工作描述书,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尤其是明确安全工作的内容。要求从源头到餐桌全过程形成无缝监管机制,确保食品采购、验收、储存、清洗、切配、烹调、备餐以及餐饮用具的洗刷、消毒和食品容器的使用、保洁、存放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控。
2.巩固深化食品安全管理,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黑龙江大学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食堂工作的意见》要求,紧密结合国家、省市新出臺的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积极完善食堂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各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校领导、后勤领导、饮食中心主任三级巡查制度,采取“三查”,即定期督查、突击抽查及重点检查相结合的监管办法。同时,后勤保障处设安全管理科、质量监察科负责对学生食堂的卫生安全、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学生食堂设质检部,负责检查各食堂环境卫生、食品工艺流程、职工持证上岗等内容,做到业务监管和技术指导并举,从而规范食品卫生监督,由抽检转向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使食品安全监管实现常态化。
其二,加大投入,实现安全管理的技防。黑龙江大学学生食堂通过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有效实现了食堂安全管理的现代化,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安装监控点、前厅与后灶还安装了门禁系统;建有“连续式米饭生产线”、配备臭氧杀毒洗菜机、清洗消毒烘干一体洗碗机、消毒柜和筷子消毒车;购置专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等等,为实现安全监管的技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食品安全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制定食堂工作制度汇编,包括采购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食品留样制度、消毒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废弃油脂处理办法、剩饭剩菜处理办法、食用油采购使用管理办法等。同时,为了预先防控食品安全隐患,食堂制定了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预防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预防甲型H1N1流感预案、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从采购源头到食品加工、销售及突发事件处理等,实现各个关键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化。
总之,一系列的措施,构筑起食品安全保障屏风,确保了黑龙江大学学生食堂真正做到“以安为先”,形成了科学的、规范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
于湘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指导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后勤理论研究。end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