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莫过于第九十八回活佛要钱。当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灵山想取回真经之时,阿傩、迦叶二尊者却向唐僧索要人事,遭到唐僧拒绝后,二尊者竟把无字空本传给唐僧。唐僧师徒发现后返回向如来告状,如来称已知此事。二尊者仍坚持向唐僧要些人事,直至唐僧将紫金钵盂奉上方才传经。
读到此处,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比丘尚知持戒度悭贪,如何佛祖却向唐僧索要钱财?难道是作者有意丑化佛祖吗?
西游记中始终宣扬的是佛法无边,作者绝不会有丑化佛祖的意图。显然作者是故意留下这个破绽让人们思索回味,参悟其中的玄机。
唐僧的紫金钵盂是一路上用来化缘乞食的。未度之时,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人间。过了凌云渡,即已到彼岸,唐僧也已脱化凡身,从此不再需要乞食了,还留着这紫金钵盂作甚?佛教中始终讲的是“粥罢便教洗钵盂”、“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唐僧虽已到灵山,尚有钵盂未舍,因此尚存形迹,未能浑然与道合一。故二尊者向其索要人事,促其彻底了断尘缘,豁然猛醒,认取自家本来面目。
同时也警示读者,不可有求取之心。经不在求,而在舍。舍弃人世间的一切贪嗔痴爱、尘劳妄想,人欲净尽,方能天理流行。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般若实相本无一法可得,若有一丝乞法求经之念,便是著相,便不能见如来。六祖云:“有道者得,无心者通。”黄檗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无求则心不生,无著则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正是此意。
这一卷经,本是人人俱足,个个圆成的。说是取经,其实不须向外求取;说是传经,本非文字可传。只因世人沉迷于业缘之中,障蔽了真知本性,作者才敷演出这一段唐僧取经的故事,普渡痴迷之众生。如来命阿傩、迦叶传经给唐僧,二尊者深知这卷真经非是语言文字可传,只能点化取经者自悟自度,遂随机设化,向唐僧索要人事,令其舍弃俗世尘缘,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舍弃有形有相之物,即是不取于相,自见如如不动之真体。如此则传经之事毕矣,尚有何经卷之可传哉!
二尊者传无字空本,也是作者借此点化读者,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切莫认假为真,向外驰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本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达聪不听有弦琴,明目须读无字经。本来面目原本就象白纸本一样,著不得一个字,所以如来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有字之经传之耳。
可惜作者一片化度众生之心,竟被认作索贿作弊之俗事,岂非“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如来传经时语)哉?
读到此处,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比丘尚知持戒度悭贪,如何佛祖却向唐僧索要钱财?难道是作者有意丑化佛祖吗?
西游记中始终宣扬的是佛法无边,作者绝不会有丑化佛祖的意图。显然作者是故意留下这个破绽让人们思索回味,参悟其中的玄机。
唐僧的紫金钵盂是一路上用来化缘乞食的。未度之时,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人间。过了凌云渡,即已到彼岸,唐僧也已脱化凡身,从此不再需要乞食了,还留着这紫金钵盂作甚?佛教中始终讲的是“粥罢便教洗钵盂”、“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唐僧虽已到灵山,尚有钵盂未舍,因此尚存形迹,未能浑然与道合一。故二尊者向其索要人事,促其彻底了断尘缘,豁然猛醒,认取自家本来面目。
同时也警示读者,不可有求取之心。经不在求,而在舍。舍弃人世间的一切贪嗔痴爱、尘劳妄想,人欲净尽,方能天理流行。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般若实相本无一法可得,若有一丝乞法求经之念,便是著相,便不能见如来。六祖云:“有道者得,无心者通。”黄檗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无求则心不生,无著则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正是此意。
这一卷经,本是人人俱足,个个圆成的。说是取经,其实不须向外求取;说是传经,本非文字可传。只因世人沉迷于业缘之中,障蔽了真知本性,作者才敷演出这一段唐僧取经的故事,普渡痴迷之众生。如来命阿傩、迦叶传经给唐僧,二尊者深知这卷真经非是语言文字可传,只能点化取经者自悟自度,遂随机设化,向唐僧索要人事,令其舍弃俗世尘缘,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舍弃有形有相之物,即是不取于相,自见如如不动之真体。如此则传经之事毕矣,尚有何经卷之可传哉!
二尊者传无字空本,也是作者借此点化读者,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切莫认假为真,向外驰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本无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达聪不听有弦琴,明目须读无字经。本来面目原本就象白纸本一样,著不得一个字,所以如来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有字之经传之耳。
可惜作者一片化度众生之心,竟被认作索贿作弊之俗事,岂非“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如来传经时语)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