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读懂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表演课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课前说话导入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二、解题(学生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2.说到司马光,我们会想到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司马光砸缸》,那时我们就领略过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那么长大后的司马光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个别读课文,纠正字音。老师范读指导划分停顿后,全班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3.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卿今当途掌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3)卿今当途掌事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蒙辞以军中多务 (8)及鲁肃过寻阳
(9)蒙乃始就学 (10)见往事耳
4.辨析一词多义。
当 卿今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就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5.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卿言多务,孰若孤?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品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以问答形式进行,并做板书)
1.全文几个人物?(学生介绍人物)
2.文章围绕这几个人物写了什么事?
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4.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赏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典故: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4.在把握人物心理活动和神情的基础上即兴表演课本剧。
六、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
同样是学习,吕蒙和方仲永,一长一幼,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下面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俗语或小故事和我们共享?
八、阅读《师旷劝学》,比较《师旷劝学》与本文《孙权劝学》的异同
九、小结
高尔基说:“学习——永远不晚”,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所以我们大家要坚持勤奋学习。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读《孙权劝学》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孙权 劝学——善劝 开端 (详)
吕蒙 辞学——就学 发展 (略)
鲁肃 赞学——结友 高潮结局 (详)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课】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