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7535
侯祯++冯艳萍

  摘 要: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牢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内涵;人文环境;审美意识

  语文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通过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上要强化体验学习、重视以情施教、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几点浅薄的体会。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考察语文的涵义,它是“语言”与“文学”的结合体。不难理解,前者注重的是语言与技能,而后者所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由此反思传统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它是以传承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关注的是学生对语言知识或表达技能的获得,而由此也恰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确切地说,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还普遍停留于工具性的层面,而过少地去考虑或研究它“人文意义”的一面。语文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提升包括陶冶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两方面。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将研究的视野由原来“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深入到“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深度,以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宽广视野来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与落实,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重视语感的培养

  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义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多么精辟的论述,一语道破“语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一个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1.在读中品词学句

  “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词好句,我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读好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在读《日出》时,注意了大量拟人句、比喻句的阅读与学习,将日出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小英雄雨来》一课,在读到“千钧一发”这个词时,多数学生停下来想了一会儿,有的还在这个词的旁边写出“十万火急、迫在眉睫”等表示情况紧急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边品,由点到面,使语文教学扎实有序。

  2.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

  《春酒》一课重在表现琦君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讲。在学生读熟以后,组织讨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營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牢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上要强化体验学习、重视以情施教、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1.教师走下来

  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2.教师退下来

  教师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到学习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到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到互动合作者等角色的转换,这就意味着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老师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