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阳光体育教育;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文明病”等学生体质问题也随之而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学生体能和肺活量的降低、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的下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对体育教育进行改革创新,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质锻炼,引导学生实施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的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阳光体育教育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阳光体育教育的意义主要可从如下三点进行分析:①转变师生关系。在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规律和特点出发,重新选择与开发体育组织,打破以往单向传输知识的方式,发挥出自身的课程设计作用,强调教育的平等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愉悦的竞争精神。在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下,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彰显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知识,符合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与人格品质;②提供全新的教学路径。对于阳光体育教育而言,其不仅强调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也强调学生的身体锻炼成绩,所以高校可以组织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等活动,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多样化的路径;③保障教学目标一致性。阳光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及身体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与阳光体育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积极融合阳光體育教育的内容,在两者外延与内涵相互激励、影响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阳光体育教育的构建
第一,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实施。在阳光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教学活动,选择对话式、参与式、探究式、启发式的方式进行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当然也可以采用分班授课的模式,对无法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实施体育保健知识的讲解活动,有针对性进行体育锻炼,保障学生疾病的痊愈,使其主动进行体育学习。
第二,长效机制的构建。要想构建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必须要从微观和宏观的层面进行分析,其中微观角度要求立足基层,在各基层的积极性上强调教育着眼点,对各种媒体进行合理运用,如学校社团、广播站、校园网、互联网等。而宏观机制则强调阳光体育教育运动的大范围和高层次,借助全国同时启动的方式创新体育课程教学,将组织的整体规划特征加以体现,确保策划方案的整齐划一。
第三,人文精神的彰显。高校教师实施阳光体育教育活动时,应该从物质层面倡导体育人文精神,如借助体育建筑、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等激励学生,宣扬体育人文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设施的布设不需拘泥于功能、色彩、大小、形状等方面,而是注重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和体育干部实施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活动等,加快全员体育文化的建设,将体育文化魅力加以展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
第四,注重阳光体育教育的延伸。针对阳光体育课程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宽泛的层面进行理解,关注显性和正式的体育课程,也注重隐性课程的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影响学生,如课余兴趣活动、竞赛活动、体育文化活动等。同时从体育精神、体育制度、体育心理、体育行为等方面延伸隐性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此外,教师要用饱满的激情鼓励学生,实施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中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奋勇上进的精神。
第五,体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构建阳光体育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的角度出发,其中内部监控是针对教师和学校跟踪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学生的体育运动,在综合测试中推行相应的激励机制。而外部监控则是来自于社会中介机构的监控,其利用第三者的身份评价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或者是家长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体育运动,继而对高校体育教学声誉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大众媒体通过新闻批评或新闻公开的方式直接评价高校的体育运动。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在阳光体育运动监控环节,应该根据学生自我的睡眠、食欲、运动情绪等指标来客观评价运动状态,利用自我测定和观察的方式确定体育锻炼计划,促进自身运动技术水准的提升,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阳光体育教育的形式是针对高校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而设计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是体育教学的创新和突破,能够针对学生出现的“文明病”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以长效性、科学性为目标实施体育教学。在高校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对学生的体育心理、体育兴趣、体育态度等加以重视,实施个性化教学方式,构建阳光体育教育的长效机制和质量监控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实施体育教学。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育素养,充分彰显体育人文精神及内涵,有效拓展与延伸阳光体育教学,确保体育教学的动态优化,达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国武.阳光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02):135-138.
[2]王满.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09):185-188.
[3]颉梦宁.阳光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54-155.
[4]黄伟明.“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6):1+3.
作者简介:
高兴(1981.01.05—),内蒙古大学体育教育部,讲师。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