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由于题型和难度的更上一层楼,学生很难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我为此也深深的苦恼,并对此作了一点思考和尝试,与各位同仁共勉。
关键词:语文教师;使命;语文课堂;探究措施
寻根溯源:
1.语文课改变的仅仅是教材,学生是不是真正会喜欢呢?一篇好的文章,在教师的“精心”分析下,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语文课上,特别是老教师凭借经验,还是老调重弹,孔子啦,孟子啦,鲁迅啦,茅盾啦,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天天提及,也会让学生丧失兴趣。是不会让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语文的。
2.教师与学生存在着年龄等的差距。其思想、兴趣、价值取向都与学生不尽相同,对学生因为特定时代、环境、传媒、思潮而形成的精神特征不是很理解。很多教师开始工作以后,好像是一心扑在教学上,或者成家后被生活所累,读书的时间很少,只会躺在自己读大学或者中师时学过的理论甚至过时的知识。据权威机构调查,语文教师的阅读并不多。老师更多的是埋头教学。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学生在读什么书籍,爱读什么书籍,也不屑于关心学生喜爱读什么书籍。另外,电视剧以它喜闻乐见的形式充斥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他们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他们爱看电视剧,爱听、爱唱流行歌曲。但是,老师却不去并且不屑于了解这些,认为粗制滥造,不入流。所以,造成了学生和老师的代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不少学生觉得老师是老古董,不能亲近,所以对语文课也就失去了兴趣。
3.新形势下的新课堂的展开只是流于形式,教师只是为了应付各种学习和各种检查。
探究措施: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让学生不喜欢语文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老师,而不是学生。由此可以得出: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亲近语文,亲近语文老师,就要靠老师的改变,老师的心灵感化,这才是真正的改变之道。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关心学生爱好,积极认真推荐好的,适合孩子们的书籍、视频,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语文中其实是有生活的。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们肯定要谈到四大名著,肯定要谈到孔子、孟子。因为它们是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是需要我们弘扬的,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内容。关键是怎么弘扬和传授。在上语文课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多穿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郭敬明,杨红樱,莫言的作品等;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也不是不行。只要是学生感兴趣,有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有益无害,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是事半功倍的大好事吗?
在教授《诗经·蒹葭》时,我知道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但是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太远了。怎么才能把学生的心拉到几千年前,跨域历史呢?所以我就从教师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播放歌曲,通过情节和形象,理解主人公上下求索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理解《蒹葭》一诗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此外,一段电视镜头的摄取,一句广告词的引用,一个足球名将的临门一射,一位电影明星的灿烂一笑……只要援引恰当,无不起到调节气氛,加深理解,增加趣味之功用。
值得重要的是,我们面对的中学生是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我们也许忽略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人类生存的大背景——电视传媒对人们冲击。人们对电视机的依赖愈来愈大。人们更愿看电视新闻而非报纸,常常先有电视剧火爆,才有该作品的畅销。成人如此,何况孩子!“幸运52”、“欢乐总动员”“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以其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其活泼的形式,深受中学生喜欢。当我们反对一味的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反对把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时,当我们更重视语文的阅读而不是分析时,语文课就走样了。没有了学科的特点,没有了语文的教学含量,甚至语文成了阅读课,这种现象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2.扩大教师视野,挣脱教参的桎梏,让学生觉得语文不只是艺术也是科学。
调查显示,不少教师完全依赖教学参考,只有不到50%的教师购买相关学科的报刊杂志,上课只是照本宣科。要知道大多学生热爱学习,已经主动购买和阅读了诸如《课文解读》类的资料,假如我们语文教师向他们传授的与他们手头资料一模一样,长此以往学生就厌学语文,教师也觉得教书乏味。笔者耳闻“前身杀了猪,今身来教书;前身杀了人,今身教语文”,就是语文教师深感教学力不从心的真实写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心中有教参外,还必须购买阅读相关学科资料,初略了解边缘学科常识,博学自广,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亲近语文的热望,让我们的语文课重见生机。
笔者前几年听了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其中一个环节我还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約旦两国的母亲河,那么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她,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提取出来作为工业用盐,以此淡化海水。只要约旦河不会干涸,死海就不会干涸。有的说:死海位于大裂谷中段,既然是裂谷,那就会像衣服的裂缝一样愈撕愈宽,到时还会与周围两大洋相连,成为蔚为奇观的海峡,哪里还会干呢?有的还说:根据吸管原理,当约旦河的输入量等于死海海水的蒸发量时,死海水面虽有所下降但终不至于干涸。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已知的文本的信息的组合中延伸到了未知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一定程序上尝到了创新的喜悦。假如这位老师局限于教参,又完全不懂环境知识、物理常识,怎么能迸溅出这样的思想火花呢?
3.确立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地位,就是在教学中亲近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新的导向。这就是,“在着力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特别注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宗旨自然是好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探究合作式学习流于形式。教师要么满堂跑,要么袖手旁观,以期待学生精彩的发言,有新意的思维而任其自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教差,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提问来引导思路,教师的讲解来提纲挈领,教师的想象来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你时刻在他们身边,时刻在他们心里,尤其让一些差生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压根儿就没有放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亲和力,让厌学者减低到最低限度。
在我们的语文新课堂中,教师只要主动亲近学生,更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把生活中最新鲜,最营养的东西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爱上初中语文的,这样,他们学习语文就会事半功倍的!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