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静听花开的声音,让孩子们在问题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8962
刘锦蓉

  摘 要:作为民族地区的小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动性,适度巧妙地营造轻松、愉快的质疑释惑氛围,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积极开发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惑的能力,使学生质疑问难解惑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生;质疑问难解惑;习惯培养

  题记:假如,孩子们每一次提问解惑的活动都是成长的过程——那么,一份份思维渐近成熟的美丽不会逊色于绽放的一朵朵艳丽鲜花,带给我们无尽的震撼!就让我们喜悦着一次次花开的声音,静静地分享孩子们在问题中成长的快乐。

  一、质疑习惯的养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诱导、启发课堂提问与思考、解决问题密不可分,课堂设疑提问解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布设问题,使思考成为学生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探索释疑得到收获后,来自内心深处怡然自得的欢乐和享受,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努力探讨的重要课题;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自主合作讨论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教学主流。如果我们的问题有趣味、有启发,勇于激发,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乐于回答,在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催化促进作用,课堂氛围就会活跃不断,精彩无限;反之,如果我们的问题空洞乏味,脱离教学内容,强行别出心裁,让学生一味地你问我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轰轰烈烈,实则固化、弱化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简单无聊地去文字上找答案,从何谈起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我们要在质疑解惑的教学探索中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逐步让学生羞怯提问到勇敢提问,模糊不准的提问到语意精准的提问,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探索,寻求答案,自己释疑。

  二、怎样着眼提高提问质量,有效开展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交流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投入到思考中去,这不仅仅需要强调教学的技术性,更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艺术。那如何提高质疑习惯培养的有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语文课堂优质提问,有效提升学生课文探究、感受力

  我校《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堂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课题研究中,坚持备课都先由教师从每单元选出一篇典型课文提前备出教学设计,然后组织参研老师集体对教学设计进行研讨交流、丰富深化,通过“大家共备→个人主上→共同评议→完善改进”的策略,以1+N的模式渐进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渐渐地我们改变了过去与教学脱节,缺乏严谨地科学依据与科学设计的简单粗犷、随意重复的单调提问,学生不敢或不愿在思考中产生问题,不善于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表达阐述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了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了表述,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了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的桥梁。

  (二)用优质的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达到“涟漪不断”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总是先由一位老师执教尝试,组内先进行摸底式听课,暴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后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课堂变化是无法预测的,所有的预设情景只有通过教学實践,才能看到利弊。在经过一次次课堂教学实践后,我们更能清晰地发现原本的教学方案的缺陷。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如何设计课文的“问点”呢?我们认为,提问要着眼于文章的“疑难点”、“补白点”及“扩展点”。例如,课文《可贵的沉默》,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这篇课文的题目发人深省,于是顺水推舟,让学生读课题质疑。

  (三)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在提问的有效性、切入点、层次性、技巧性等方面不断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有效地提高

  在多次的教研中,课堂上的问题可以说已经得到了解决,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评价用语上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评价语言太笼统,没有针对性等。教研组又一次开展教研,模拟课堂学生回答,来训练教师评价用语,力求课堂上教师的语言精炼准确到位,切中重点:①犯了错误的神色怎么会是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呢?②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为什么与沉默前的热闹不一样了呢?③这一片沉默为什么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有效地启发诱导,彰显了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在质疑问难中抓住重点词,关键句提炼出文章的主线,往往能事半功倍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在学生把握课文整体内容以后,我们从问题入手,抓出重点词引出重点句质疑:文中,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这对父子,你认为是哪一个词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爱的伟大;抓住“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想象父亲坚决救儿子的困难及心理活动,深化父爱的伟大;抓住儿子语言、神态的重点句子,体会儿子的了不起,体会儿子的美德。总结写法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特点;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个感受最深的词语,也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关键词语“了不起”,由此词入手,找出关键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再理解词语含义,引导学生质疑: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儿子的了不起呢?以此为线索,带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领悟文章中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慧霞.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的培养[M].天津教育出版社.

  [2]王守恒,查晓虎.教育学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131.

  [3]高德胜.知性德育极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4]杨玉军,王惠.面对学生的发问[N].中国教育报,1998-5-12.

  [5]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李希贵.在学生的感受与思考中提升[J].人民教育,2001,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