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反复之中有真意,自主发现得形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速读·中旬 热度: 11958
林森森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第四小学

  下面是《画家和牧童》里关于“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教学片段。

  一、片段回放

  1.初读,感知“反复”。

  师:除了从他的画画技巧看出戴嵩是著名画家外,还有哪些地方也看出他是著名的画家?

  生: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请大家认真读读这段话,找出一组近义词。

  生:夸赞、称赞和赞扬

  师:是的,这三个词语都是近义词。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称赞的词语?

  生1:表扬

  生2:赞美

  生3:夸奖、赞许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近义词找了这么多。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很丰富的,准确地用上这些近义词,会使我们的说话、写话更生动。谁能学学商人和教书先生来赞扬一下戴嵩的画?

  2.再读,发现“反复”。

  生读

  师:什么叫绝妙之作?你还能用四字词语形容画画得好吗?

  生1:活灵活现,点睛之笔

  生2:惟妙惟肖

  生3:栩栩如生

  生4:以假乱真

  师: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积累起来。

  生读词语

  师:谁再来称赞一下?

  生读

  师:读着,赞着,你发现了什么?

  麻若跃:他们称赞时,陈述语都放在后面,和我们以前说话的方式不一样。

  师:你課外知识太丰富了,而且特别细心,居然发现了这种说话的方式。

  刘涛:他们都是重复说一句话来称赞的。

  师:是啊,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他们称赞的时候是重复称赞的话的,像这样重复说话的内容的方法我们就叫它“反复”,板书“反复”。请大家读三次这种方法。

  生读

  3.比较,理解“反复”。

  师:同学们特别能干,自己发现了“反复”的写法。其实商人就是什么意思?

  生:画得太像了

  师:那干脆就把句子改成这样:“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行吗?

  谷昊:不行,这样他要称赞的感情就不强烈了。

  周信心:不行,这样感觉就不太高兴。

  师:是啊,用了反复就能使要表达的感情更浓,语气更强。现在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

  4.迁移,运用“反复”。

  师:谁也能用上这种反复的方法,来说说路人是怎样纷纷夸赞的戴嵩的画。(课件出示:活灵活现,点睛之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假乱真)

  张馨冉:“画得太美了,画得太美了!这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一位路人赞许道。

  张依冉:“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牛简直是活灵活现!”一位路人夸奖道。

  ……

  5.寻找,巩固“反复”。

  师:文中还有一处反复,你发现了吗?

  生:“画错啦,画错啦!”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师:这里又是一处“反复”,谁来读?

  生读

  师:读完了有什么疑问?

  龙正扬:声音为什么像炸雷?大家为什么都呆住了?

  师:小牧童听了戴嵩虚心的“多谢你的指教”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你能继续用上“反复”来说嘛?

  池倚帆:哪里,哪里!我只是见过罢了!

  陈承璋:不敢,不敢!我实话实说而已!

  ……

  二、分析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我感觉特别流畅,特别舒服。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发现了这个语言的新形式——反复,他们是自然而然地发现的,所以根本不存在教学这些修辞方法枯燥乏味的过程。在后续的比较朗读学习又发现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情更浓,语气更强。最后为了使学生对这种反复的方法能够永久地保持在脑海中,在文中进行了再一次寻找巩固和运用巩固。这个教学片段是成功的,成功的背后是因为这个教学片段遵循了教学、心理等方面的规律。仔细分析发现,教学“反复”修辞方法,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1.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化。片段中,学生由朗读称赞的句子中自主发现这种语言形式具有重复的特点,并在自主比较中明白反复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再一次自主地结合课文文本情境进行运用迁移,一切都是那么顺顺利利,这就是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带来的良好学习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让学生用传统的学习方式,你教给他们这些知识,哪怕记住了,也是不会记长久,更不用说运用了。所以要想让这些枯燥的修辞知识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2.教学过程——板块联结化。基于修辞知识本身抽象的特点,对我们教学过程的要求就特别高,因此,版块教学成了教学修辞知识课堂的首选。

  上述教学片断由初读感知“反复”到再读发现“反复”;由比较理解“反复”到迁移运用“反复”,再到寻找,巩固“反复”,版块非常清晰。这样学生脑海里建立起来的“反复”的知识结构图也就非常清晰有序。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版块之间还是非常有序的,有着内在的联结。由感知到发现,由理解运用,再到巩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体系的有序性上,使得这些教学版块在清晰的基础上又一环紧扣一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使教学理性有序,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教学任务。

  由此可见,修辞知识的教学要有一个有联结式版块教学做保障,需要老师有深厚的各方面基本功。

  3.教学内容——载体序列化。版块化教学忌讳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应该有一个主话题。

  “反复”这个语言形式,要在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首先我们要了解“反复”在文中的基础是什么。“反复”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内容,这些语言内容就是一个载体,是它的基础。文中三句话“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和“画错啦,画错啦!”就是“反复”的载体。这个载体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它。细心的老师还会发现,课文中其实还存在两个看不见的语言载体:“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和“小牧童最后会说些什么”。

  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语言载体看似杂乱无章的,通过研究发现,其实是可以让他们建立内在联系的。教师的教学引导,就是要将这些教学内容——语言的载体有序化。教学片段中,通过初读感知,再读发现,比较理解,迁移运用和寻找巩固的方法让这些语言载体建立起一般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它们有序化,体系化,从而使教学大获成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