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传统文化发祥地中国,在世界之林有两个代名词,一个是“瓷器”,China的中文译义就是:中国、瓷器;另一个是:茶Tea。而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从历史到今天,可以说很多人对浮梁县及其古镇瑶里是心驰神往的。如果说对宋人彭汝沥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让我们会想起这个千年古镇。
关键是浮梁也是很“凡尔赛”的,单单留下写茶、写瓷的佳篇就算了,“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天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仙他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
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起,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
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河两岸鳞次栉比的民居傍水而居,连绵十里,每隔一二里就有木桥把两岸居民连得紧紧的。因年代长久,结构简单,有两座木桥倒塌被拆除,剩下的,一座建于民国加固于当代的古色古香的大木桥,和一座漂亮的老石拱桥已然成为古镇的两道风景,深得摄影爱好者的钟爱。河水至上而下地奔流,多处落差大而明显的地方就自然形成了瀑流。河水在流经古镇的范围内,河面或局部水面有十处瀑布挂着,非常难得,古镇因此显得古朴而不失灵动、鲜活。
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
古镇的民居带着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房子都带有飞檐斗拱,一般稍微家境殷实的都会留有三道飞檐。当年旧窑砖砌成的新弄堂,经年累月,新弄堂又变成了老巷深宅;沿河沿街的老茶坊卖着新茶,新茶的芬芳挡不住历史的烟尘、久远的韵味。
我在大木桥附近的“老吴家”茶庄坐了一个多时辰,主要是听其主人吴爱民夫妇讲故事。50多岁土生土长的古镇居民,孩子们因读书留在了外地。他们俩种半边山的茶园,忙时雇用一些人,种茶、制茶,从最初单一的浮梁传统绿茶,又发展了红茶。他们夫妇所讲故事的主题并不是茶,也不是瓷,而是他们家拍过十几部电影电视(片段),这居然也成为他们家的一份额外的收入。他们纯朴的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满足。
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实都无需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浮梁的山区,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在这春风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细雨绵绵之中,滿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难怪远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户户门庭若市,车马不绝。
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在西湖龙井、太湖的碧螺春等等。其实民国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民国十五年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浮梁东邻浙闽,西靠湖南,北连安徽,南下广东,我总感觉是江南的尽头,最内陆最南线的江南了。因为古代这里再南再西就是蛮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欧越”放在浮梁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
粗略走过浮梁,烟雨江南,烟雨的浮梁,我所想说的烟雨大概绝不仅仅是指这春日的雨季,我还想指代历史的烟尘。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日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
不记得谁说过:“美,是不能造作的。”烟雨浮梁告诉我们,美,也需要自然生长,人工斧凿的痕迹过重就不美了,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的考验。
当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那些投入巨资凭空人造的景点,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历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甚至,我们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毁迹,几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园被随意拆迁,难道北京元城墙拆除教训还不深刻吗?
在人类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需要学养和情怀,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来发展。这些似乎正飘散在烟雨朦胧的古镇天空。
责任编辑:高士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