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牛与图腾崇拜
天为乾,地为坤,以乾、坤二卦统领万物的《周易》就说:“坤为牛”。即牛具有地的特征。古人因此说:“牛像地任重而顺”。
“大愿朝武当,小愿朝五指”。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竹林境内的三堡不需要艺术夸张,因为她本身的存在乃是大自然孕育的一部艺术杰作。“发娲娘娘来出世,她是伏羲亲妹子,一架祥云来到此,五色石头来练成,练成五色补天庭”。万里长江西陵峡北岸有一条逶延千年的横断山脉——五指山铁尺岩盐茶路支脉,这支脉揩屈子香溪而立造化出分别相对相视的三座海拔1560米的三角形山峰,即三堡。三堡北傍天柱一峰擎日月的沙河(今国家森林公园大老岭林场),南倚红岩巴人的赤黑二穴(猴子洞、袅洞),香溪河由此西流横穿西部,堡脚有始建于明代的“玄帝行宫”(距今被人们谐音叫成的新宫),行宫当年为宜昌等县善男信女前往“小武当”五指山朝圣还愿歇息的必经之处,只要攀越云雾缭绕的五指山横断山脉,便可放眼观赏巴、楚、蜀、土等汉文化风骚遗迹。“后来有个女皇君,她是伏羲相传有五人。五人传于神农君,神农皇帝治世界。人身牛头也古怪,做出多少事样来。尝百草,治药性。分五谷,养万民”。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红岩民俗歌舞《四游八传》中的《黑暗传》唱段会把人引到一个古老璀璨的汉文化之中。登上十里三堡,人站在峰巅突然会感到自己高大起来,身边山岭起伏,莽芥苍苍。站在第三座山顶上朝西眺望就背楚面巴,站在第二座峰顶上朝北看就背秦面蜀,站在第一座山峰上朝东看就背巴面楚,走进这三座山峰中间形成的窝墒小盆地里就是土家文化。
“你看盘古来西方”。“劈开天地分阴阳”。到了盘古时代,邓村天降面粉,这里的苞谷每皮(片)叶间均长出一个高梁,苞谷巅子上的天花籽结的都是稻谷,苞谷蔸子下长的都是芋头,麦粒子顺着杆子从根长到尖,人们修化火台把多得成灾的面粉、粮食烧掉。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奏明了此事,于是玉帝下旨把天降面粉改降白雪,又派牛头夜叉将麦粒和谷粒捋掉。正捋到梢时,通人性的狗向牛头夜叉摇尾乞怜,请他手下留情。不然捋光了人们就没什么充饥了。牛头夜叉就再没向上捋了,从此,穗子就只有二、三寸长。为了不再让人们浪费粮食,玉帝令牛头夜叉传旨:“三日一顿饭,一日三洗换”。可牛头夜叉却向人们误传为:“一日三顿饭,三日一洗换。”从此,人间就有了一日吃三顿饭,三天左右洗换一次衣服的生活常习。这样一来,每遏水旱灾荒人们就得忍饥挨饿,打那时起,刀耕火种的日子便在邓村开始了。玉帝知道人们没东西吃是牛头夜叉误传旨意,就谪贬他到人间帮人们耕田耙地。牛头夜叉连忙求饶说:“下界赎罪我甘心,可我是大肚汉怎么办?”玉帝说:“也让你吃饱”。牛头夜叉却把“吃饱”误听成“吃草”,死活也不肯下去,玉帝就叫两个大力神把牛头夜叉抬起来“哼哧”一下从云端上扔了下来,牛头夜叉撞在山石上把上牙全给撞掉了。从此,人间才有了牛耕田,牛吃草,牛没上牙,牛不敢抬头望天上云窟的传说。从此,牛与人们伴着晨曦一道出门,牵着夕阳一块回家,人牛相依,其乐融融。早年,每逢腊月二十三。当地土司、土官、守备、大头人物以牛为标。都要用面做一个2尺多高的牛首人像供奉于家中神主位上虔诚膜拜,乞求人勤牛壮。五谷丰登。牛崇拜是中华文明最亮丽的徵章之一,《牛赋》:“牛之为物,魁形巨首……日耕百亩,往来修直,植乃禾黍”。行宫伏羲炎帝的“牛首人身”,红岩青滩岩壁大禹治水的牛肝峡,邓村腊月二十三的“敬牛节”均表现了中华祖先对牛的神仰。
牛是人类最早驯用的动物。邓村养牛历史悠久,从传说中的创世神话伏羲氏在这里从事畜牧业活动到今天,牛一直是农耕的主要动力,是人们的“衣食父母”。它不但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而且适应性较强,能在干旱高原牧场冬季严寒、夏季酷暑的条件下放牧饲养和正常繁殖,不会因为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向,学会适应恶劣的环境是牛这个生物群落不断繁衍壮大的缘由。
二、朱元璋与三堡
三堡三峰相视、相对、相峙。相得益彰、相应生辉、相对成趣。天然浑成一个奇异的三角形态文化圈,大展牛神传说之风骚。
与三堡接壤的马家庄有段传说:当年朱元璋逃乱到这里和牧童们一起给马员外放牛,过着人不如牛的生活。这里是三堡通往巴蜀的必经之路,途中有怙牛石、牛尾巴山、牛肠子岭、牛坪、牛困泥、牛头溪……因此。关于朱元璋放牛的故事最为精彩,流传甚广。据说儿时的朱元璋顽皮胆大,朱元璋赶牛和牧童们来到行宫的一个土包包上,玩起皇帝坐早朝的板眼来。大毛首先坐到土包上。当朱元璋和牧童们跪在土包下齐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时,大毛便从土包上面滚落下来,凡朱元璋在下面参拜。无论哪位牧童在土包上都会滚下。惟有朱元璋坐在土包上时,任牧童们“万岁万岁”喊个不停,土包上的朱元璋却是特别地逍遥。一天,朱元璋竟吆喝牧童们杀了马员外的一条牛。“……牛童庙中借口锅。捡柴煮熟牛肉坨。大家吃得正高兴,来了管家丸平哥。九平看见就发火,抡起棍子跑上坡。牛童看见发声喊。人人给他几家伙。九平挨打逃下山,牛童赶忙去还锅”。当时,这口烹牛肉的大锅是牧童在竹林湾一个叫白云寺的庙中借来的,朱元璋打走了马九平后忙去还锅,可还没走到寺里。途中天已启亮。他忙对天乞示:“等我把锅归还后再亮“。于是天马上又黑了下去。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把锅还到寺里后天才重新启亮。为了回去蒙混过关,朱元璋便将牛头扔在大溪胡芦井永家河坝里。把牛尾巴插在怙牛石旁的土里面。然后回家告诉马员外:“有一头牛钻土里面了,有一头牛钻土里面了”。马员外跑到怙牛石一看,果然有一条倒插在土里的牛尾巴,那尾巴还在摇。马员外双手拉住牛尾巴使劲往上一拔,土里面竞发出:“哞啊哞啊”的牛叫声。马员外又问:“牛脑壳在哪里?”朱元璋说:“下河里喝水去了。”马员外果真听到了水里也发出了“哞啊哞啊——”的牛叫声。
传说朱元璋是真命天子。他当年与牧童们架锅烹牛肉垒起的三坨土包,便化成今天的三堡。
三、与黑土地一样厚重的牛品格
自古名山圣水皆得益于文化之熏陶,一旦文化注入那里的山山水水。山就花开满树,水就香艳怡人。
历史不忍细看,三堡在交通闭塞的古代。即是巴——秦——楚吴——蜀之间的战争通道,更是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和避乱所。流传甚广的“反对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黑暗”、“互通财物,互相帮助,男女平等”的经文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下层社会的百姓生活、思想、信仰和斗争,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对处在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朱元璋牛童们极具吸引力。朱元璋当时就是用这些通俗易懂的说词口号配上民间小调,号召、组织牧童们来反抗压迫和剥削……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更替。历史已然翻到了现代。
记得少时。我与伙伴们骑牛到三堡,挂角牧读。我一面握牛条(鞭),一面翻书阅读,从最基本的《牧童谣》背起,在三堡写下了“久有凌云志,攀越三堡上。七夕来到了,伙伴五、六个。手执牛条(鞭),挂角牧读三堡到。登上三堡首,极目山河景。织女绣祖国,彩虹当空鹊更美。”的《牧童挂角手记》。中午趁牛打盹时。我们一手握短务。一手托用树叶剪成的“春”字,穿一只鞋,光一只脚,卧在牛身旁乞求不旱不劳有个好收成。晚上。我们把牛赶到怙牛石的草棚里。在棚外燃起一堆篝火,与林场伐木工人围坐在篝火旁一边用竹筷敲打锅盆碗盖,一边学喊当地土得掉渣的民间小调《牛郎织女》和《朱洪武放牛》。
中华民族向来重史,善于从历史中获得滋养和借鉴。邓村三堡生存着一个奇特的生物圈,沐浴着一个璀璨的文化圈,三堡源起了中国最古老的牛神传说,多彩的“牛文化”在这里与黑土地一样厚重,与中华民族一样古老。牛世世代代在这里耕田推碾,拉车驮物,它们喝凉水,住茅棚,以草为食,饥一顿饱一顿,栉风沐雨,但奉献的却是牛奶牛肉牛皮牛毛牛骨头。牛忍辱负重、勤勉踏实、憨厚仁慈、忠诚和善的高尚品格在三堡一直被人们视若珍宝,厚爱有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