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背村位于龙胜县西北部,距龙胜县城75公里,距平等镇政府所在地26公里,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75人,有汉、瑶、苗、侗等民族。属龙胜县乡级农业核心示范区,主要产业有茶叶、菊花、野葡萄、罗汉果、辣椒等。全村有茶园2000多亩,茶叶加工厂2家;菊花种植面积50多亩,加工厂1家;野葡萄种植面积60亩,葡萄酒加工厂1家。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2016年以来,昌背村在龙胜县民宗局的大力援助和指导下,经过全村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获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目前,昌背村正申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
落实民族平等政策
落实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没有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民族团结进步无从谈起。多年来,县民宗局和昌背村“两委”积极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坚决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龙胜各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在村两委干部的配备、党员发展、村民代表分配等方面充分考虑民族成分比例,兼顾各个民族;在落实经济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方面各民族一视同仁,并优先考虑人口较少民族和偏远地区的经济和民生改善。目前,10名村“两委”干部中有侗族7人,瑶族2人,汉族1人;34名党员队伍中有侗族20人,瑶族8人,苗族1人,汉族5人;30名村民代表中有侗族16人,瑶族9人,苗族1人,汉族4人。各民族平等享受党的各种政策,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关系十分融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昌背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 户,涉及侗、瑶、苗、汉等多个民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总要求,昌背村坚决响应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和总体部署,在镇党委政府和县民宗局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八有一超”的目标,结合实际,采取“一户一策”和“一帮一联”等办法,扎实推进帮扶工作。每年召开全村贫困户座谈会2次以上,帮扶联系人深入联系户开展帮扶工作8次以上,驻村指导员每个月驻村20天以上。至2020年底,全村1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通过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贫困户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进了全村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有力发展特色产业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需要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昌背村地处偏远高山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当地群众长期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各族群众对改善生活的要求日趋强烈。为此,村“两委”就昌背村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托当地气候、土壤、水等优势条件,2003年从三江引进茶叶项目,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县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茶园规模已经达到2000多亩,人均达3亩茶园,建有茶叶加工厂2家,年加工销售干茶达30吨以上,茶叶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2016年5户农户引进野葡萄种植60亩建成昌贝山家庭农场,2018年产量达3万多斤,当年收入达10万元,目前建成野葡萄酒加工厂1家,葡萄产业年安排季节临时工20人;2018年通过县民宗局的鼓励和引导,昌背村两名返乡创业青年回家乡创建广西侗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当年发展种植引进的井冈皇菊50亩,并致力于昌背农旅结合乡村旅游开发,目前已建成“鼓楼春”生态农庄1处,体验基地3处。昌背村计划在巩固茶叶、菊花、野葡萄等产业的基础上,立足昌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红军长征留下来的红色文化,着力打造“昌背生态庄园”,以村企合作为依托,以瓢平标准二级公路改造为契机,以大侗乡民俗文化和拜王滩瀑布风景区为支撑,策划在昌背村开发茶园观光、葡萄园采摘体验、菊园摄影、重走长征路、田园农耕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健康发展。
积极完善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昌背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十二五”之初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都还没有实现全村覆盖,特别是通向县道的16公里村主干道还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昌背村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在县民宗局的指导下,昌背村响应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大会战”的号召,以“我要发展”的饱满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战斗”精神,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和全力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十二五”期末至今,通村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全村9个村民小组实现了组组通标准化水泥硬化道路,所有的自然屯全部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茶园核心区辐射500亩的茶园灌溉工程,广播电视及通信网络信号实现了全覆盖。建成文化楼2座,风雨桥1座,产业路3条2公里,停车场4处,红军广场1个,红军鼓楼1座,长征纪念碑和红军烈士纪念墓碑各1座,茶园观光步道1000多米,茶园观光廊亭3个,太阳能路灯安装121盏,垃圾焚烧(处理)池2个,金背鲤鱼养殖场10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增强,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干事创业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热情。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是昌背村推进全村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也是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在县民宗局的支持下,昌背村结合实际从文化设施、队伍组建、举办活动等方面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先后建成了用于开展文艺活动的文化综合楼2座和红色文化广场1个,每年逢年过节都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二是组建了村业余文艺队和侗族琵琶歌队,不定期邀请专业老师到村里开展艺术培训,使这两支队伍成为村里各种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2020年12月,昌背琵琶歌队参加龙胜“侗年节”暨桂湘黔三省(区)侗族琵琶歌大赛获得第三名。三是从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了4届“昌背村春茶文化节”,推进“文化引领、经济唱戏”发展新模式。四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侗、瑶、苗等民族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习俗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自信得到增强。五是吸引和邀请各地团队到昌背村開展文化交流活动。近几年来,昌背村的茶园风光、红色文化、民族习俗等优势资源,吸引了不少旅游团队、红色教育团队和文化活动团队前来开展活动,远的有来自湖南通道的文艺团体,规模大的旅游团队达70多人。丰富的文化活动增进了昌背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和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昌背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纵深发展,为开创昌背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