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匏颈龙舞

时间:2023/11/9 作者: 三月三 热度: 22116
石农兵

  匏颈龙舞,又称舞龙头,侗语为“龙国虽”,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一带侗族群众开展的传统民俗活动,世代相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匏颈龙舞于2012年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侗族自古就有以龙为元素的民间舞蹈。侗族的图腾以龙为主神,龙是吉祥的象征和避邪的神物。匏颈龙舞是侗族民间特有的龙舞形式,其舞蹈的艺术形式同样受龙图腾的影响。

  匏颈龙舞为中华舞龙的一种类型。匏颈龙的传统龙头别具一格,与一般龙灯不同,这种龙灯造型为“乙”字形,只有一个龙头和一个龙宝(龙珠),没有龙身龙尾,由于龙头颈下有个凸出一个似匏瓜的大圆泡囊(以顶点蜡烛),故称“匏颈龙”(也有称为“疱颈龙”)。

  匏颈龙相传源于侗族的起源神话传说: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子年正月为大雨,午年九月雷崩天,雷响崩天下大雨,淹没天下六国,雨漫山,水漫岭,天连地,地连天;天上没有鸟飞,地下没有人行;而人类只剩姜良和姜妹,躲在匏瓜里没日没夜地漂着,雷神瞄着匏瓜打,想把人类也灭掉,龙神为救人类,将匏瓜吞下潜入海里,却不幸被雷神劈掉身子,只剩龙头和包裹着匏瓜的颈部,洪水退后,姜良和姜妹得救了,结为夫妻,生的孩儿圆圆一个,像个南瓜,眼也不会开,嘴也不会张。姜良姜妹十分心痛,于是他们用刀把那肉团切成碎片,撒到山谷里,那些碎肉却神奇地变成了一群娃娃。自此,山谷沸腾有了人,山岭冒烟有了声……

  姜良、姜妹为感谢龙神舍身救命之恩,把龙当作保护神,用篾子编扎成龙和龙宝,龙的造型只有龙头和龙颈,直立安在一根木柄上,龙颈向前凸出一个包如匏瓜状。每年春节期间,请出龙神走村串寨,祈求龙神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匏颈龙久已成俗,是由祭祀舞蹈演变为娱乐兼体育的舞蹈形式之一,是集技巧、武术、杂技和体操运动为一体的娱乐方式。舞匏颈龙有成套的表演动作,参加“舞龙头”表演者在7—10人之间,并配有锣、鼓、钹等。舞时须由两个经过专门训练的青壮年男子分持龙头、龙宝进行表演。一般在铿锵有力有节奏的锣鼓声中开始,一人持龙头高高扬起,一人持龙珠(神匏瓜)作前导,龙头随龙宝翻滚、跳跃。由于舞龙头有各种造型,再加之烛光明亮的龙头,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舞场上竖一根高数丈的竹竿,竿顶悬挂封包和彩礼。竿旁置放三张八仙桌,兩人在台角、台面竖蜻蜓,跳跃嬉戏,舞至高潮将桌子垒成高台,舞龙者攀援而上,周围观众不断鸣炮助威,直至舞龙者在不断腾越中登上高台取彩。期间还可加入人员进行武术表演。表演场所,传统习惯多在寨中鼓楼坪,到外寨出游亦可不受场地限制,甚至还到农户家中进行表演。

  匏颈龙的表演动作相传有七十二个套路,传沿至今最典型的有二十多个套路。其表演形式有平地和桌子上两种,平地套路有左开门、右开门、开四门、小合包、大合包、龙王滚车、鲤鱼翻白、鲤鱼翻梁、鲤鱼上滩、鲤鱼下滩、猴子翻梁、雪花盖顶、麻雀栽花以及龙王成楼等;桌上动作有台角跳转、前毛、后毛、高毛、台角倒立、画眉跳对门和鲤鱼跳龙门等。整个表演过程主要表现匏颈龙戏珠的欢乐景象,加上锣鼓伴奏,气氛十分热烈。特别是场地灯光熄灭,只有少数鱼、虾、蟹等花灯散于场地四周,场内龙头、龙宝光亮随着演员表演动作闪动,动作原始古朴,刚里带柔,不失潇洒、平稳、庄重之风,更为奇丽壮观。这是舞蹈与杂技的巧妙结合,别具一格,因此,匏颈龙出游表演,观众往往倾寨围观。

  舞匏颈龙活动时间,传统习惯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现在当作节目演出亦不受限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