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福平包见证金坑的变迁

时间:2023/11/9 作者: 三月三 热度: 21669
陆安顺 石祖国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2014年更名为龙脊镇)东北面的越城岭群山中,有一座海拔1916米的山峰——福平包,在这座山脚下有一个方圆10余公里的巨大“天坑”。50多年前,桂林市一位地质工作者曾在这里寻找金矿,发现这是一个在亿万年前被坠落的陨石撞击爆炸形成的巨大“天坑”。地质队员在山上找到了黄金矿脉,高兴地称此地为“金坑”。在这个“金坑”范围内有6个自然屯,现居住着293户1193人,瑶族人口占到98%,这就是龙脊镇大寨村。这里的瑶族有潘氏和余氏两大姓,他们的老祖宗是元末明初从山东青州逃难过来的。明朝初年,潘文才和潘文七兄弟俩几经迁徙来到这四面环山、树木茂密的“天坑”伐木砍草整地开荒。兄弟俩在此地安身之后,娶妻生子,岁月不断流逝,子孙不断繁衍,他们子子孙孙世代辛勤劳作,在陡峭的山脊上、溪谷间开垦出了重重叠叠直插云天的梯田。他们用700年的时光在山坡上用最原始的工具把大山雕刻成环绕山间的条条巨龙,从水流湍急的溪谷到云雾缭绕的峰峦,从森林边缘到悬崖峭壁,凡是能开垦的地方,都开凿了梯田。他们用血汗谱写了一篇人类征服自然的美丽传奇神话,绘就了绚丽多彩的自然与人文奇观画卷。

大山阻隔,“金坑”瑶族群众难脱贫



  2003年以前,我们常常行走在从和平去金坑的山村小道上,去拜访梯田上的瑶家,因为那里有太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诱惑着我们。每当踏上翻山过岭的悠悠古道,好似走在缠绕群山中的丝线上,途中每一座凉亭和风雨桥就像串在丝线上的珍珠,点缀在绿色山野之中。山間古道崎岖不平,十分难走,真可谓“上山登云天,下坡到河边,两山能对话,见面要半天”,往往是走得筋疲力尽时“看见屋还走得哭”。那一级级一步步或石板或土坎构筑的山间小道,在千山万岭上艰难爬行,就像古书的装订线,把历史和艰辛缝合在一起。这条又弯又瘦的山路,就是“金坑”瑶族群众赶圩、挑粮、求学、买生活用品的必经要道,每一步都凝固着山里人不知多少苦涩汗水和泪珠。世世代代的瑶家人用他们坚强的生活毅力和脚板征服了行路的艰难,贫困的生活才一天天地熬过来。

  传统的农耕生活让金坑人贫困,没有公路,使金坑封闭了几百年。在没有公路的岁月里,金坑瑶族群众每次去和平乡赶一次圩,天不亮就得出门走山路,沿途要经过6座凉亭、4座风雨桥,在圩场只能停留一两个小时又要往回赶路,直到夜幕降临时才回到家。每次去赶集,金坑村民总是肩不离担,他们挑些干辣椒、禾秆草、棕皮之类的山货变卖换些油盐钱。尽管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美丽的“人间瑶池”中,但“贫穷”二字一直缠绕在村民身上挥之不去。

揭开金坑的神秘面纱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来金坑拍风光照片的是龙胜的摄影爱好者文平先生。从此之后,有许多不辞辛劳的摄影人来到金坑拍摄风光、风情片。

  1994年5月,时任桂林电视台专题部主任李亚石与央视合作拍摄反映希望工程的电视纪录片《龙脊》。当时金坑还是非常贫困的山村,一不通电、二不通公路。摄制组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完成了拍摄工作。李亚石在拍摄纪录片期间,同时用相机拍了一组全面展现金坑梯田风光和民俗风情的摄影作品《大山的日子》,和《龙脊》电视纪录片一起播出,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人自发为金坑扶贫捐款。在此之后,《中国摄影》杂志刊登了李亚石的《金坑,我心中的诗画》,更引起和激发了国内外影友对金坑的关注与创作热情。

  1999年,金坑梯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摄影创作基地和旅游热点。李亚石又带着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侨居美国的孙女冯文真来到金坑,被奇异梯田美景和纯朴的民族风情所陶醉的她回到美国,举办了摄影展,更使金坑风光蜚声海外。

  如今,金坑之所以能名扬天下,除了自身绮丽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还应当归功于一批批不畏艰辛深入崇山峻岭中探索与发现美的摄影人。

瑶山巨变,从今开始断穷根



  金坑瑶族群众做梦也想不到,祖先们世世代代、日积月累在山体陡峭、地势险峻的山坡上开垦的宛如天梯的庞大梯田群,竟然成了现代游客不远万里来观赏的优美景色。昔日梯田仅仅出产粮食糊口,而今梯田从四季流转中变幻出不同色彩的同时也变幻出财富来。

  刀耕火种的农耕生产曾让金坑人被贫困困扰了几百年,重重叠叠的大山阻隔也让金坑人被交通和信息封闭了几百年。但也正是这壮美的梯田景观和尘封了几百年的瑶家人特有的民俗风情,为金坑带来了新的契机。2003年9月16日是个让金坑人难忘的日子,伴随着公路的畅通,大寨与龙脊梯田景区也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通往大寨金坑梯田景区旅游之门正式开启。

  2005年,和平乡大寨村被列为龙胜县第一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在扶贫资金的引导下,大寨村整合各部门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开发以农耕梯田和红瑶民居村寨的自然和谐风景为依托的梯田景观旅游产业,开展了全村各方面的综合治理,群众自发成立了“大寨村农业生态旅游协会”“农业生态协会领导小组”,组织群众投入到旅游接待工作中,为游客当向导、背行李,出售民族工艺品和土特产品,通过创办农家旅馆和餐饮店等途径来增加收入。

  2006年,大寨村被选定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村,并得到自治区、桂林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对茅草房和危房的改造,全村消灭了危房,并且有56户建成了农家旅馆。原来泥泞漫脚、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改建成了一米多宽的青石板路,宛如一条弯曲的“青龙”从山脚爬上山尖,游客行走在山间石板路上,那五颜六色的服饰和花伞点缀其间,又是一道多彩的风景线。金坑瑶家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修建了沼气池,硬化了楼底地面,吊脚楼底再也闻不到臭气冲天的人畜粪便气味,建成了文化娱乐场所,动听的瑶家歌舞伴随美丽的百褶裙旋转让游客陶醉其中。在村寨改观的同时,金坑人还注重山体的绿化和美化,他们又扩种毛竹、桃树和柳杉树,每年春夏之交,游客来到金坑瑶寨,举目望去,山是绿油油的,空气是清新的,金黄色的吊脚木楼倒映在梯田中,那景色让游客流连忘返。

  正如诗人描述的那样:新庄琼夏喜邀宾,玉带盘山绕上林。紫气萦回烟波涌,风光骀荡地钟灵。逶迤岭岭飘禾浪,弯弄冲冲绿树荫。海外游客争览胜,声传华夏不虚名。2007年,经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多家部门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选,大寨村在全国40个参选村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经典村落景观”;2009年被广西推荐为“中国生态示范村”。

  大寨人通过发展旅游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他们也像周边一些开发旅游较早的村寨一样,建造具有瑶家特色融食宿为一体的吊脚楼农家旅馆,用瑶家纯朴的待客礼仪为游客服务。大寨村民依托发展旅游产业,使村民人人有事干,天天有收入,村集体收入也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多而增加。大寨人没有被利益冲昏头脑,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经常告诫村民:“我们是因为有了梯田才有旅游业,不照顾好梯田,旅游业将变成无源之水。”于是,他们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决定:将每年集体收入的50%用于保护梯田和耕作生产,全村每户每月出3块钱卫生费,雇请8名清洁员保持景区内的清洁卫生,让游客满意。

  如今,大寨村民依靠旅游扶贫的新兴产业摆脱了贫困,他们无不感激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这首诗就是村民真实的感激之情:

  龙腾大地岁交春,燕舞长空报喜临。

  雅士攻坚怀壮志,公仆参战寄深情。

  条条妙计脱贫策,项项工程致富经。

  转眼山乡生巨变,从今开始断穷根。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