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龙胜小憩

时间:2023/11/9 作者: 三月三 热度: 21550

老水牛角弯弯



  读师范时,没有相机,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最初认识龙胜,缘于我那龙胜籍的同桌。

  “老水牛喽喽角弯弯,两角弯弯喽喽像个圆。我坐牛背多神气啰,长大要当宇航员啰。”那时,同桌经常教我唱山歌,唱熟了以后,我们时不时一起哼歌,我向来嗓音嘶哑,不敢唱歌,是同桌鼓励我,我才大声与她一起唱。同桌是侗族,除了唱山歌,还会唱《呀啰耶》等侗歌。那些侗歌我听不懂也学不会,不过,受她的影响,我打开了身心,与她一起快乐歌唱,那可真是一段快乐时光。除了教唱歌,同桌告诉我,她家住吊脚楼,一楼是关牲畜与放杂物的,二三楼住人。她说放假了就带我去住吊脚楼,不能怕远,不能怕走……如今,毕业二十多年,女儿都到了我们坐在教室唱歌的年龄,却一直还没有机会去她家住我心心念念的吊脚楼。

  去年秋天,我去三门镇办事,特意去瓢里中心小学找同桌,她就住在学校斜对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骑楼古街上,她那个房子是她爷爷教书时住过的。如今,古街得到重新修复与打造,条件更好了……因靠着浔江,昔日的瓢里非常繁华,仅靠江的码头就有十来个,出名的有渔业队码头、上渡船码头、染布厂码头、元安李记码头、十字码头、温富记码头、复泰何家码头……码头多,船多,人来人往,难怪当时的瓢里镇有“小上海”之美誉。我们在江边散步,在民族广场看文化浮雕。同桌说:“我们学校的旧址是粤东会馆,我再带你去看看湖南会馆,那屋脊上还有雕塑。”在那么偏僻的山里遇到清隽的小镇,感觉突然邂逅了一个如同桌一般清秀的古典美女。虽然新式的砖瓦房取代了旧时的古商铺,古石板路也变了样,但是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历史的痕迹永远无法抹掉,那些仍然存在的标志承载着过去,装点着今人的记忆。

  散步归来,轻睡浅梦。醒来,却见同桌与她弟媳蒸好了她家的腊肉腊肠,用盘子装好,放上几片红萝卜与两片青菜叶,摆成了美丽的图案迎接我的到来。我忍不住破坏了图案一角,她说:“咦,先喝鸡汤呀,还是跟读书时一样,心急火燎的……”

  她永远抿着嘴笑,永远稳重踏实,走路也好,说话也好,做事也好,不慌不忙,温和贤淑。我说她不像山里人,但是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山里人。我们那时候毕业的师范生,大部分从哪个山里来又回到哪个山里去,大家在乡镇待了几年后,大多数进了城,不进城的也到了初中甚至高中教学。只有她,二十几年如一日,一直待在那个叫瓢里的地方,扎扎实实教着书。

  同桌拿出她家自酿的红糯米酒,我只能浅饮一口,因为还要开车回全州县城。我跟她再次约定,哪次休了假,一定要了却心愿,去住她家的吊脚楼,去听她那说新化话的妈妈与说侗话的爸爸交流,还要喝那红糯米酒,半醒半醉间在吊脚楼栏杆边唱“老水牛喽喽角弯弯”……

亲人来到我的家



  真是缘深情重,尽管没能去同桌家住吊脚楼,去年初冬,却有了一次陪着母亲与女儿等亲人在马堤乡住吊脚楼的美好经历。

  我的大姨在38岁就患病去世了,那时候两个表妹还小。表妹们参加工作后,为她们的老爸找了一个老伴,她就是龙胜马堤乡的江姨。有段时间,江姨腿不好,便从市里回到龙胜的儿子家休养。一个周末,妈妈说想去看看她,我就开车带上妈妈与她的朋友一同前去,按着江姨给的微信定位,穿过好多隧洞,过了好几条山脉,一直将车开到了半山腰上。当车行到一个山脊上,我看到一座木楼临路而建,江姨已在木楼边等待我们多时。我们下了车,从房子的右边大门进去,就是木楼的二楼大厅,只见木板镶木头嵌的木楼又宽又亮又洁净,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镂刻有“双凤朝阳”图案,古朴而秀雅。房子共分为三层,一楼放干柴米酒放杂物,二楼有大厅、厨房、客房,三楼是主人房间。整座木楼非常舒服,即使是厨房,即使是烧木柴的,地面上一点灰也没有。

  我兴奋地问江姨:“你不是苗族吗?怎么又住侗族的吊脚楼?”江姨的小儿媳妇边招呼我们坐边说:“我是侗族,妈妈她是苗族,我老公是瑶族呢!”

  “哇,真是热闹啊,一个家里,竟然有三个少数民族。”我惊喜不已。

  “这在我们这里很正常,我们这里的苗族、侗族、瑶族等都住吊脚楼,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惯。”

  “现在好难得见到这样新砌的木楼。”

  “我們还是觉得住木楼舒服,山里湿气重,土地不多,有的是木头,我们靠山,或者靠河,砍下好的木料支撑起木楼来,三面有栏杆,吊着悬柱,防湿防潮,所以才叫吊脚楼。”江姨的大儿子口才好得很,听说是做小老板的。

  我们围着火笼坐下,小弟媳将已熬制好的油茶给我们每个人斟上一碗,放粑粑,放炸好的花生等。油茶入肚,一股暖流流经全身,驱走了全身的疲惫,两碗茶下去,满足得很。江姨把茶锅收拾好,说晚点再喝,随即搬来一张铝合金做成的矮桌子,中间的空刚好可以套在火笼上,上面放一锅鸡汤。我第一次见这样干净又温暖地吃火锅。鸡汤周围,放满了腊肉、竹笋等特色菜。江姨的儿子为我们倒酒,他说酒是他用杂粮酿的。我虽然酒量不好,但也抵不住这暖暖的热情和醇香的米酒,大家都开心地慢饮细尝……

  饭后,我们到山腰的梯田采摘野菜,已经过了收获的季节,那一块块如行云般的梯田里有的插着稻草人,有的种着辣椒,红的青的都有,灵动鲜亮。

  江姨说,她小时候因为家里兄妹多,又因为家离学校太远,从来没有进过学堂,大字不认识几个,后来认得的字都是她的孙女教的。现在村村通水泥路,有自来水接到家,生活方便,经济也好,种菜、捞野菜、养鸡都能挣到钱,他们齐心协力送孩子们多读书,如果儿子儿媳没有时间,她就用电动车接送孙女,反正出行便利。后来,她遇到我表妹,才找了老伴,但也经常回来,儿子儿媳对她都很不错。现在,小孙女已上初中住校了。

  我们在田里边采野菜边聊天,这时,隔壁的山脊上有人在唱山歌,只听得江姨也站起来对唱:“好久不见南风起,不觉今又起南风;好久不见姊妹了,不料今日又相逢。”

  “你八字命好嫁好郎,五六十了似姑娘;明天带我全州耍,看看全州啥模样?”对面的姨娘回答得好快。我妈妈也爱唱山歌,一听到固定的音调,配内容进去就跟着唱起来。还有一位周阿姨,从来不唱的,受我妈与江姨的感染,也和起山歌来,真是愉悦似神仙一样的生活啊!瓢里也好,马堤也好,三门也好,都是绿水青山,处处有梯田美似画,青山悠悠,绿水涟涟,安静如处子,美丽如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龙胜是个好地方



  红军岩真是美得很,我已去过好几次了,每一次去,都有新的收获。

  红军岩原名龙舌岩,位于龙胜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旁。红军过龙胜期间,红三军团途经龙舌岩处,深入瑶寨与瑶族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少数民族疾苦。岩壁上至今还有“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等标语。为纪念这一具有深远革命意义的事件,当地群众把“龙舌岩”改名为“红军岩”。这段红色的历史让我对红军岩,对这里的村民都肃然起敬。

  三年前,同学聚会选在这个瑶寨,看完荷花,与木屋石子路拍完照片,我们在一个木楼里休息。吃饭前,木楼主人带着我们唱《北京的金山上》,唱得起劲时,大家干脆手拉手跳起舞来,跳完一曲觉得还不够,又唱了好多首红歌。

  江姨说想带她两个姐姐去红军岩看看,我自然是开车陪同。刚到红军岩,我为小女儿拍照,就听到江姨她们又唱起山歌来:“从来不到我的家,姨的房屋三个叉;屋脊盖起丝毛草,大门夹起烂排杉……”原来,在红军亭卖纪念品的那阿婆是江姨的远房小姨,她过来牵着我的手跟我说话,叫我去她家里打油茶喝,我看看时间还早得很,如果去喝茶,又耽误她卖东西。阿婆说:“我是纯粹的好玩,你们来了,还卖什么东西啊!”我故意说:“婆婆,我来过几次了,以前怎么不见您请我去您家喝茶。”阿婆也相当健谈:“你是小江的外甥女,就是我的外孙女,以后你来了就直接去我家找我,我们家房子修好了,宽得很,你想住几天就住几天。”

  在上山往阿婆家走的路上,江姨告诉我:“我姨叫龙国英,她可是一个名人,还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呢,又会说话又会做事,现在80多岁了,还精神得很!”路过阿婆家的百香果园,阿婆去摘果子给我们吃。同来的周姨看着山下清清的浔江,看着脚下美丽的梯田,看着对面山上青青的树木,无不羡慕地说:“我们那里也是山区,交通也方便,但我还是喜欢这里,这里真是好过我们那里好几倍。那时候实在傻,怎么不知道把女儿嫁到这边来呢!”她认真地说着,“这里的水就是比我们那里的绿些,空气就是好些,总之什么都好一些……”说得我们都笑弯了腰。

  这时,江姨唱起来山歌来:“六十岁的周小秧,后悔没嫁来山岗;现在正要讨媳妇,哪个介绍个姑娘?”

  “龙胜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姑娘;哪个想做我媳妇,我仔来做上门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跟着调子随意唱,唱完又是嘻嘻哈哈一阵笑闹。

  来到阿婆家,阿婆泡米花,做粑粑,打油茶,拿出甜津津的百香果给我们吃,孩子们在房前的空地玩耍,我坐在门口,听几个老人家谈话聊天,没有一点陌生与不适感。每次到龙胜都有归家的感觉,难道前生我与龙胜有渊源?

  当然,对于龙胜,我只是一个客人,只是,我已把龙胜当作了心灵休憩的地方,有时间我就想去,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行,开着汽车上高速,往南开……

  如果你生活不如意,

  就向南轉西去瓢里。

  如果你生活不开心,

  就去马堤泗水找亲人。

  如果你生活很顺利,

  做客龙胜有惊喜……

  作者简介:周洛吉,广西全州县人。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